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王安石《登飞来峰》审美赏析

更新时间:2023-08-16 15:52:41 来源:高考在线

王安石《登飞来峰》审美赏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原文赏析】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于皇祐二年(1050)夏从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的一首诗歌。那时王安石才三十岁,正值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诗人在《登飞来峰》中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志情怀。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全诗如下: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起句实写飞来峰不但地势高,而且飞来峰上还有千寻塔。“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记载,此峰自天竺飞来,故名之。“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这句的意思谁说,飞来峰上矗立着千寻宝塔。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飞来峰上更有千寻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且突出了飞来峰之高,极写登临之艰难。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承上而来,虚写飞来峰之高。“闻说”即听说。“鸡鸣”用了神话中天鸡的典故。据《玄中记》中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这里说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说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天鸡啼鸣就能见到旭日初升。“闻说”不仅表明飞来峰的来历是听说的,由此赋予神奇的色彩,而且与“鸡鸣”典故自然联系起来。诗人用此典意,不但说飞来峰声闻遐迩,给予神话色彩,而且表现其雄伟的气势,间接地突出了飞来峰之高。

  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转句直入情语。“浮云”飘浮的云彩。在中国诗文中,常用“浮云”比喻奸邪之臣。如《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望眼”远望的视线。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惧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诗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雄心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登”山的目的。浮云再高,也挡不住诗人远望的.视线。

  尾句“只缘身在最高层”,紧承上句,不但回答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且集中表现了诗人思想情感。“缘”即因为。“身”即自身,自己。这句意思是说,因为我置身在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最高处。这里,不但照应了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而且也说明了在如此高塔上,不怕半空中的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比浮云的位置还要高,看得更远。

  诗歌总是有所寄托的。登高望远,在开阔的视野中,自然界总会给人以触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因而“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就这首诗而言,前两句着力于描写飞来峰之高峻,登高望远,情动于中,引出两句。诗人王安石写作此诗时,虽然从政不久,但目睹了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小人当道,民不聊生,积弱、极贫的不振现状,立志变法革新,从而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来看,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诗人不畏奸邪小人,对改革充满着旺盛的斗志和搏击的力量的表现。

  总之,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同时,以议论为诗,把形象性和隽永的诗韵相结合,寓理于事,寄理于形,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另外,典故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而且使诗歌更具形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