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关于王勃的作文(通用十四篇))

更新时间:2023-08-17 13:25:14 来源:高考在线

  王勃的作文 篇1

  滕王阁上,你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多少人能钟期既遇,又有多少杨意不逢?

  曾经,你被赞为神童,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有时,又像栖于山脚的落日,忽隐忽现。是清晨的露珠,晶莹,却经不起阳光的凝视;是远山的云雾,缥缈,但经不住微风的诱惑;是空中漂泊的柳絮,轻柔,藏不住心中的慌乱。

  天边,那一抹淡淡的紫色,让山峦多了一份沉稳与神秘,为你平添了一丝忧伤。阁楼上的你,世人能懂多少,又能记得多久?大概,当烟光消散,人们便不会再记起这座令人神往的山峦;不会再想起,这个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理想追求的你,不会再忆起那个孤独无依的你。

  曾经,被授朝散郎的你,初入尘世,便有心忧天下的情怀,试图用自己的才华来照亮忠君报国的路,可谁曾想,毕露锋芒的你,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逐出王府,你颠沛的一生也因此开始。

  眼前,精美的阁门,让你既震撼,又伤感。这些精美与繁华,似是在提醒你落魄的处境,踏着被鲜艳欲滴的朱红油彩涂饰的阁道,仙鹤与野鸭共栖于汀渚,诗情油然而生,一首《腾王阁序》便慨然于世。落霞与孤鹜存于纸墨,歌声与排箫响彻楼阁。阁楼因序闻名于众,你借阁楼大放溢彩,世人登阁楼多是为了你笔下的水天一色。想到此处,你可有稍减孤独伤感之意?

  曾经,游戏文字,旷世不羁的你,忽然看清了这如今令你神伤的俗世,你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原来,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一个钟子期;原来,世人的误解比旁人的不理解更让人痛心;原来,这世上有许多个杨得意。轻薄浅陋,终无大贵是世人对你的误解,但,这又如何?你无畏亦无惧,你不坠青云之志的傲气,你遗世独立的高洁,让世人惊叹。

  那一叶扁舟,终是没能载下你的才华,你的躯体和灵魂,都沉于江河之中。你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但那一刻的闪烁,永久的留在了人们心中。

  王勃的作文 篇2

  青春,是你王勃定格在青史上的形象。

  刘昫撰《旧唐书》已是公元940年,欧阳修编定《新唐书》已是1060年,就算你王勃辞世是675年吧,他们与你都隔着几个世纪的风尘。几个世纪的风雨能消蚀多少往事,几百年的大江东去会淘尽多少风流人物,但你王勃没有被岁月掩埋,为什么?因为你有不朽的华章,有不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滕王阁序》。

  且不管你活在这个世界是二十八年还是二十九春秋,总之你是不满三十个春秋就溘然长逝了。孔圣人曾回首自己的人生路,为自己画出了一条这样的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尚且年至三十才找寻到一条安身立命的道路,而你王勃呢,未至三十即才华动京师,文名播四海。

  九岁时,你读到了《汉书》,那是唐代大儒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一卷《汉书》读罢,你写下了一卷《汉书指瑕》,指摘颜师古的缺失,向那个时代的经学大师叫起了板,一时传为佳话。十四岁,你上书当朝右相刘祥道,被刘祥道视为神童举荐给了唐高宗。朝堂之上,你面对君王关于时局与经济的提问,从容不迫,应对如流,被列为优等。龙颜大悦,朝散郎的冠冕就这样赐与了一位不满二十岁的少年。

  高宗的第六子沛王李贤比你年少几岁(据《旧唐书》记载,他是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辞世的,时年三十二岁,由此可知,沛王生于653年。)你的才华他怎能听而不闻。沛王出于对你的仰慕,奏请父皇准许你王勃常伴他的身旁,于是你便成了沛王的修撰官。

  汉代的一位佚名诗人道尽了人生的况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苦短,给历史留下些什么呢?立德、立功、立言就是每一位有志之士的梦想。因而少年即志得意满,想必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应该是最值得赞美的事。怪不得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也说;“出名要趁早啊!”

  王勃的作文 篇3

  人生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于人,犹狂风于陋屋,巨浪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运坎坷。”然而直面挫折,它却能知人达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怀,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宦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落没了吗?不,他没有。直面挫折,他拂袖而去,访便山川大陆,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情怀。

  由此看来,直面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在痛苦之中。遭遇挫折,直面挫折,才是明智的作法。挫折使人睿智,挫折使人成熟,挫折使人聪颖,挫折使人充实。既然挫折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让我们一起为挫折喝彩吧!

  王勃的作文 篇4

  精华珍宝,漫天的南昌郡城;俊采人杰,遍地的洪都新府。却隐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希望与失望,滕王阁一带精致何为美丽,远离长安却是一大弊病。

  我不是没有想过功成名就,亦或强国安民。奈何地位卑微,一介书生之身又何德何能高攀类此种种呢?如今,宁愿许可获抛弃一生的功名富贵,也要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我将陪侍聆听他的教诲,既然不能像司马相如一样遇到杨得意,那么归家又何尝不失为一种享受呢?父亲有渊博的知识,他能教我的不会比任何人少。而官场种种,步步惊心。又何必在一审涉嫌呢?

  我远大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难道还能追求别的什么吗?

  我将离开这名胜之地只身前往南地呵,这样盛大的宴会不会遇到第二次了。

  我听见江水中央游过的渔舟里飘来的歌声,雁群飞过,阵阵寒意。河流,湖泽永远不会停息它的脚步。我与这即将消逝的盛景相比,有还能比它多存在?多少时间呢

  远处的天边是几多粉红色的云霞,随着暮色的来临正在渐渐消退。几只腾空的野鸭正与它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到边的江水已于西天相接,倒映着水中的一切。云游于水中,鱼映在天上。静静的滕王阁,静静地俯视着这一切……

  王勃的作文 篇5

  当生命之花凋谢在二十六岁的年少有为之时,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与伤痛。流星般滑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读到了他的乐观与旷达;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中,读到了他的缠绵与深情。

  而真正的他,是历史中那场盛大的宴会中的他。秀丽如画的风景,荡气回肠的歌声,怀才不遇的悲凉.勃进取的人生态度,震人心弦,启人心扉。生动细腻的山川景、人文景、宴会景与强烈真挚的宾主情、壮志情融一体,,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他用近乎唯美的文笔叙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用精美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极具个性的文学才情,为我们营造的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学天空。

  然而,在滕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画中,我们却隐隐捕捉到他豪放超逸情致之外的些许无奈;我们读到了那份萦绕在他心头的个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

  可王勃毕竟是王勃,他不会沉陷于怀才不遇的泥潭不能自拔。他把人生的得失看作常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看到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化悲凉为旷达的豪迈,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拨动了生命的最强音,奏出了与命运抗争、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交响曲。

  也许当我们的生活满目疮痍的时候,我们在他那里找得到精神的支持。

  他用短暂的生命,用自己富有才情的歌唱,用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为我们留下一道永远亮丽的文学风景……

  王勃,他是永远的……

  王勃的作文 篇6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唐盛世,有繁华如锦的长安街,灯火珊阑的排排烟花,但最令人所铭记的,还是一颗颗的文星璀璨,绚烂夺目。

  那是春花盛开的季节,春风十里,杨柳依依,一篇《指暇》震惊朝野,王勃这个名字,也随之名满天下,十四岁的他步入仕途,深受皇帝赏识,不论是朝野的众臣还是街道上的平民百姓,无一不是对他称赞有佳,少年时期的王波,白衣翩翩,墨发在风中肆意飞扬,却是吹不去那满身的才华。

  只可叹,数年之后,一篇,《檄英王鸡文》使皇帝震怒,一气之下,将王勃打入天牢,二十岁的王勃,尚是一个少年,骄傲,轻狂,又怎知大唐的天下是残害手足而得来的,这篇文章,在皇帝看来,分明是教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怎能不怒?他的轻狂,终究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不久,王勃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打击,藏匿宫奴并将其杀害,自从那以后,王勃虽遇天下大赦而留下性命,却彻底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此时的王勃,迷茫,无措,便简单收拾了行李,去看自己的父亲,途经滕王阁,遇上酒会,当时的会主请在座的文人墨客为滕王阁做诗一首,众人纷纷推辞,当纸笔递到王勃跟前,他毫不犹豫的接过来,提笔便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人听去,无不拍手称妙,即使落魄,即使备受命运的打击,却终究挡不住他的光芒。

  深夜,没有星与月,江上只有一支小小的渔船,闪烁着点点亮光,忽地,狂风大作,浪也一波比一波高,最终将王勃卷入江中,隐隐约约,传出不知是谁吟出的一句诗: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或许我们应该感激,官场没有将王勃的性格变得圆滑,他在生命的尽头依旧轻狂,骄傲,依旧停留,在那个最美好的年华。

  繁花开得灿烂,却有一朵悄然枯萎;星空璀璨,最夺目的那颗却滑落天际,人不轻狂枉少年。

  王勃的作文 篇7

  你步履轻盈,如九霄云外传来的笛音,给唐朝的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你长身玉立,如皎洁的明月悬挂夜空,让周围的群星为之黯然;你踏浪归来,如彭蠡之滨的渔曲,让我再次陶醉于铄古振今的滕王绝唱里。王勃,是你,让诗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你铺就了诗歌的康庄大道,才让我们这群现代人,体会盛唐的魅力。我的内心对你敬佩不已,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所以“请君倾耳听”。

  品读你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你用你那优美的词语,描绘出了一个仿佛呈现在我眼前的朋友离别的情景,让我赞叹不已。我也读过你的《滕王阁记》,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已深深藏在我心中。自从你笔走龙蛇,作了序,滕王阁因你出了名,真是“人灵地杰”。

  而今,滕王阁已不是你笔下“临江渚”的高阁了,它现在已经被称为“西江第一楼”,但多次塌毁,又经过一次次的重修,现在已是第二十九次了。不过,似乎听不到响穷彭蠡之滨的“渔舟唱晚”了,只有汽车发动机和船支的轰鸣声;也再不是“山原旷其盈视”了,一条条公路河大桥凌空飞渡,南来北往的船的汽笛声取代了鸡鸣和马蹄声。四周又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虽然那江山没有不可复时,但也已改变了许多,至于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只有请您来一一指认了。

  总而言之,你就是那“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安而倪坚”的王勃,你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走上前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报幕:“诗歌正走向盛唐”,此时,诗歌黄金帷幕,已徐徐开启。

  你短暂的生命“去来固无迹”,然“动息如有情”!不管“物换星移几度秋”,你辉耀千古的功绩像一座石碑,屹立于华夏子孙的心中。听,长江发出了悲鸣;看,山山黄叶纷飞,你何时归来,踏遍山山水水,依旧生动这无边美景!

  王勃的作文 篇8

  王勃,一般都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学过医,而且有一定的造诣。

  王勃只活了27年短促的生涯,但馈赠给后人一份丰厚的遗产。他在十几岁肘,以《滕王阁序》而闻名,一时倾倒许多名公巨卿。后来冯梦龙在《三言》中以“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为题演绎出一段关于王勃撰写此序的神话故事,形象地描绘出“如有神助”、“神来之笔”的创作意境。因为王勃留下了许多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这样的名篇佳句,文学名气太重,以致掩盖了他的许多孝行和医迹。在古代,许多读书人都懂医道,乃是因为他们把掌握医学知识视作为人儿女尽孝道的技能和表达孝心的一种具体行动,乃至后来发展成为衡量为人子者是否具有孝心的一项基本标准。

  王勃很孝顺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要王勃学医时,他说:“太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王勃就谨遵父命去学医。他寻访老师,当得知长安曹元有秘术,便前去求教,师事五年。学医艰苦乏味,但他无怨无悔,从周易章句学到黄帝《素问》、《难经》。他不仅尽得其要,而且达到了一定境界。他“伏习五年”医道,“升堂睹奥”,以学习《素问》、《难经》的心得去学习“气功导引”、“导引元气”,自觉“滓秽都绝,精明相保”,实际是他学习《难经》后的现身说法。

  他为医书《黄帝八十一难》作序的出发点十分高尚:“有立言,非以徇名也,将以济人也,谨录师训,编附圣经,庶将来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的简称,是古代四大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三卷(亦有五卷本),分为八十一意节,以问答体裁论述了八十一个医学上的主要问题。《难经》的名称由来有二种说法:一是认为指其内容深奥难懂;一是指著文体例为间难形式。《难经》成书年代迄今尚无定论,多数认为是汉代作品。但王勃在《黄帝八十一难》序中对此书的成书和承传作出解释说:“《黄带八十一难》,是医经之密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接太公,太公接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投案越人,奏越人始定立意句,历九师以援华论,华论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王勃认为,《难经》就是这样一步步传下来的,一直传到他的老师曹夫子曹元手里,所以老师是得自医家真传,“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撤视腑脏,洗肠刳胸之术”,王勃在名师指点下,“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王勃是在为《难经》作序中作这番介绍的。《难经》的广为流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应该说与王勃等人的传薪续给和广为宣传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在登临滕王阁,吟咏他的佳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王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移星换几度秋。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时候,也缅怀一下他与医学的那段情愫和对医学的贡献吧!

  “年二十七,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多么多么有才的一个人啊,死了是千古的惋惜,他不单只是文学出色,而且医术高明,让人钦服,让我们再次向这位鼎鼎大名的先生,鞠一个恭敬的躬,以示我们后世人有多么的崇拜他、有多么的叹息他!

  王勃的作文 篇9

  (背景:21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为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您好!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敢问你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修新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那么当你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想在一起,那时我的心中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是这样的吗?”

  “我想不是的。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朋友惜别的情感,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你对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

  “谢谢你!那么对于别人称你、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永远美好!”——《新世纪科学报》)

  王勃的作文 篇10

  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伴着迷茫的烟雨仍旧夜以继日地翘首以待,等待那位从风雨中匆匆而去的大唐才子王勃。——题记

  一篇《滕王阁序》使王勃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得腾王阁名扬四海。我又翻开那褶皱的书页,于墨香中重品《滕王阁序》,于字句中重新走近王勃。

  我读王勃,惊讶于他的才华。不愧为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读来真是酣畅淋漓。记事磅礴大气,写景奇秀壮美,抒情纯朴自然。工整的句式,多样的表达,丰富的典故,无不令人啧啧称赞。这也难怪阎都督能拂去不悦,对此叹服了。

  我读王勃,了解了他诗意的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文字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仿佛带我来到了当年滕王阁聚会的现场。我感受到春风拂过脸颊,清爽与心旷神怡扑面而来,抬头天空与清澈的水仿佛融为一体,缓缓地流向远处,群山绵延起伏,白云温柔飘荡。低头人头攒动,觥筹交错,文人对酒吟诗,武将秀出各门技艺。这样有魄力这样有魅力的文字,也只有这位大唐的才子王勃才能写出来吧。拥有诗意的情怀,不仅来源于对书籍的研读,更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自信旷达。

  我读王勃,读出了他的乐观与坚毅,如此壮丽的景色令人陶醉,但王勃想到修建滕王阁的李元婴,想到他流放于江南的痛苦与无奈,免于皇位之争的喜或悲,不禁感慨万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勃笔锋一转,述说起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经历。思想故都却只能遥望,渴望被皇帝重用却怀才不遇。一声长叹“奉皇室以何年?”道出了古代多少才子对报国的期望。王勃就是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永不会改变志向,就算我困厄,处境艰难,我仍然怀有青云之志。好一个霸气的王勃!好一个积极的王勃!我酌贪泉依旧觉得爽快,我如鲋鱼一般奄奄一息仍然乐观开朗。如此壮志!如此心境!哪能不长风破浪,会当临绝顶呢?我深深被王勃的才华折服,更钦佩于他优秀的品格,乐观的心志,不屈的灵魂。

  王勃溺水而死,英年早逝。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用文采谱写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亦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美丽的灵魂。

  我读王勃,读诗亦读人!

  王勃的作文 篇1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豪情佳句出自何人之手?王勃,“老当益壮,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此不甘落后之句出自何人之手?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此悲伤哀怨之句又是出自何人之手?仍是王勃。

  王勃,是一个缔造了初唐文化时代的天才。他的豪情壮志,凝在天地之间;他卓越的才华,显露在文字的间隙。一草一木,在瑟风吹拂之时,无一不在吟诵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他蘸笔挥毫的顷刻,一首开阔的诗,闪着思想的光点诞生了;他将笔轻架在墨碟边时,一句名句诞生在人生。简洁、自然、轻灵、飘逸,已不足以形容王勃的作品。

  才华横溢的他,在人群中犹如金星一般惹眼,被皇帝所注意到了,便请他来到朝廷作陪读。这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才情与率性使其呈现出狂傲之态,或许此时的他有狂傲的资本,然而备受关注的同时也会招来嫉妒与排挤,狂傲至极必然会招致祸患。

  他这是在官场,人人自危、勾心斗角,他忘了吗?又或者说他根本不懂。斗鸡本是两位皇子的游戏,而王勃掺和进来,写了一首“斗鸡文”,一纸戏言被认为是挑唆皇子争斗,对王室抱有敌意。曾经耀眼的他,被贬出了京城,拉入了黑名单。从光明的天上落入灰暗的地下。

  如果说斗鸡文把王勃踢出了官场,那么曹达之死就是他人生的终结点。虽然后来在大赦中保全性命,却也连累父亲,最终死溺水而亡,留给世人无尽遗憾。

  如果王勃不那么狂傲,他的漫漫人生路,又会怎样呢?

  他一定会善用自己的才华,这将是他仕途的阶梯,而不是狂傲的资本。他的一生或许会顺风顺水,一路向上。在他看见二皇子斗鸡时,更不会写一篇斗鸡文,在表情达意的同时施展才华,而会更为“谨慎”,注意用词。

  如果王勃不那么狂傲,或许在官场之中就不会处处受到排挤,遭贬之时,或许还会有人为他求情,替他呈辞。

  如果他不那么狂傲任性,曹达之死也可以避免。但凡谨慎一些,王勃或许还能够为我们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

  然而世间没有如果,一代传奇就此陨落,只有平静的河水记得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淡然得带一点讽刺的意味,藏在如镜水面的下的,是戛然而止的似锦前程,是让人垂泪叹息,惋惜不已的,王勃的,一生。

  王勃的作文 篇12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赣江边的洪州。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轻舟上有个清癯俊秀的书生。他一袭青衫,昂然直奔那些所谓名流云集的滕王阁。

  他就是王勃,六岁时就能写文章的王勃;九岁时就敢作《汉书指瑕》直斥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的王勃。

  从不相信还会有第二个人,会把跟“才气”有关的词语演绎得如此完美。“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万一。他不是诗仙,不是诗圣,不是诗鬼,可他却是真正的旷世奇才。还有谁可似他,小憩片刻便可为惊世之作,即席落笔,便可成《滕王阁序》,而让世人惊瞻,千古传诵?“四杰之首”岂是空口无凭,那分明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赞美。天生我才,注定创造历史。爱其才,更慕其狂。印象中的子安,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游戏文字,擅杀官奴,恃才傲物,陵籍同僚,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为此,他失去得太多,更让无数人用“轻薄浅陋”将他形容,“才高命短,终无大贵”。

  可是,我却偏颇地相信,即使再给他机会,他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练达人情的谦谦君子。或许他也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他更应该是那个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绝代的狂生,看不到主人愠怒,宾客诧异,他依旧不可一世,只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去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人生至此,纵然短暂如流星,也全然无憾。对子安,我不会用眼泪去祭奠,而只会吟他的诗,读他的文,在看到聂远的时候想到他的样子,忆起曾经的朝代,落花纷漠漠。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只是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他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不知他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他,连同他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他送去人间的问候。

  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王勃的作文 篇13

  第一次开始这么认真地思考王勃。说来也好笑,很早就牢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个名句,却从不知道它的作者王勃。

  说实话,初读《滕王阁序》,对于王勃,我是不喜欢的。不喜欢他拍马屁似的夸赞那个笔会和人,也不喜欢他大篇幅的描写自己。不过,有这种感觉只是因为我没读懂。可是无论如何,对于王勃这个神童式的人物,最初的感觉是不好的,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或许是觉得他自大吧!

  可,当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王勃的生平和著作后,对他的感觉却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

  没错,王勃的确自负,可自古天才有哪个不自负?六岁便能作文,九岁便能指出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中的错误,并写出《汉书指瑕》,,十二岁便毛遂自荐,“所以慷慨于君候者,有气存平心耳。”请求右丞相刘祥道举荐自己。呵!这是怎样的神童,有具有怎样的胆识啊!他有什么理由不自负呢?

  总是觉得“神童”都是少年老成的,本应和邻家小孩一起丢沙包的年龄,却故作深沉的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可一篇《檄英王鸡》,却让我不觉他是远古的神童,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的伙伴。也是啊,写《檄英王鸡》是的王勃正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同我们一样。文章里透露出的率真,斗气,还有一种说不出却很熟悉的感觉,让我觉得他好真实。然后就会想,如果子安就是我身边的一个男生,我会对他有怎样的感觉。我想,不会是喜欢,会是佩服吧!

  《檄英王鸡》拿到现代,定会是备受欢迎的,但在那个时代,却是犯了皇帝的忌讳。高宗的心里正埋藏着一种担忧,那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们会自相残杀。喝彩就喝彩吧,写什么檄文,这不是挑拨离间么?不过,这应该也和子安才高遭妒有关。

  远离那些“上游生活”的子安倒也轻松,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甚至还钻研起了医药。但他那样的个性,那样的才气,周围自会有许多不喜欢他的人。于是,一个曹达,险些害了子安的性命。

  遭受两大挫折,子安能怎样?心情郁闷呗!可是二十几岁的年龄,总是乐观的呀,所以,那篇《滕王阁序》打动了多少年代,多少人!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子安的爱情,才子当配佳人嘛!可是除了电影《王勃之死》外,我找不到一个与此有关的线索。电影中的王勃为了救落霞姑娘参加那次笔会,可落霞还是死了,而王勃最后跳海自杀。我不觉得他自杀是真的,可我倒希望真有这么一个落霞姑娘而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绝唱也真的与她有关。如果是这样,子安27年的生命将会更唯美些吧!

  电影中的落霞钟爱的舞剧《铜雀伎》里郑飞蓬与卫斯奴的爱情悲剧也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更加喜欢子安,喜欢他在剧中透露出对爱情的执着,尽管那其中满载着对现实的不满。当然,也因为总觉得,他是和我同龄的人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王勃,率真,自负,还有一点点的可爱。

  王勃的作文 篇14

  王勃的一生真的太短了,短得像一场稍瞬即逝的烟火。浩大的盛宴,还未来得及细细观赏,便已融入黑夜。而他,少年才子,名动京城,可风流才子还未来得及向梦中的位置走多远,便匆匆停住了脚步,从此长眠深海异地。

  大概那些青史留名的古人在仕途都或多或少有些许不顺。在自我挣扎与迷惘或是沉沦,或是再拾信心,最后走完漫漫人生,心智经过岁月的磨练也变得坚韧。王勃在这众多大师中便显得有些许单薄,他活了不过短短25年,开始的时候是少年天才,是皇帝都急于招纳的人物,可时间流转,彼时的少年意气,惊艳才华之下的少年心志被一点点挖掘、放大,最后一篇《檄英王鸡》让他这条平步青云的路瞬间到了尽头。起初,都叹的是他的才华,那点稚童心气是专属少年天才的锦上添花;后来,他没有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没有在他们期望下快速通达官场,明了什么该做与不该做。于是,他的一生,才华不用多说,可他真正的抱负只不过画了寥寥几笔便匆匆结卷,岁月并未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去成长,他的人生在历史风雨中似乎少了点可以沉淀的东西。或许惊艳了时光,却并未温柔岁月。

  每个人梦中的自己大抵都是王勃那般人物,在青稚的年纪享受着他人只能仰望的荣光,有能力让整个京城为之震动,有能力让人透过文字而深深迷恋;活成每个人梦中的样子。他着实有如此魅力。短短一生,活成了唐朝盛世不可或缺的象征。

  只是,若他还活着,若他并未葬身于那方凶险,历史又将会是怎样?或许他被重新起用。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又或是寄情山水,投身诗文。自此历史又多了几篇千古绝唱,一切的或许,都因为现实戛然而止;也因为现实,让这一切或许都成为无限可能。

  王勃名震京城的时候,还太过年少,过早的毕露锋芒却没有保护锋芒的能力,致使后面的人生都过早地凋零。或许当还未强大到足够保全自身时。很多的荣耀都浮在半空,他们的的确确镌刻着我们的名字,我们却难以触碰,强大不代表荣耀,荣耀却需要强大。

  他或许在文化墨卷上是最为单薄的一笔,但也最为传奇,我敬他,那位在滕王阁上髙吟不坠青云之志的绝代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