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出塞王昌龄视频

更新时间:2023-08-01 16:12:24 来源:高考在线

  《出塞》

  zuòzhě:wánɡchānɡlínɡ

  作者:王昌龄

  qínshímínɡyuèhànshíɡuān,wànlǐchánɡzhēnɡrénwèihái。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shǐlónɡchénɡfēijiānɡzài,bùjiàohúmǎdùyīnshān。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

  ① 但使: 只要。

  ② 龙城: 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③ 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④ 阴山: 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赏析二】

  这是王昌龄写的一首著名的边塞七绝。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在其中。诗人以自己内心的`深厚感触注于笔端,对当时的边塞的战争状况做了细致的高度的描述。诗人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整体上的把握和意境的经营,把景物和叙事以及抒情和议论紧紧的想结合在一起,在这28个字里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既让人充满激情又印人深思。

  全诗的第一句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开始,立刻在我们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一幅雄壮的画面,一轮皎洁明亮的明月照耀着边关。虽然诗人这里只是一笔概括,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的壮阔和萧条,为全诗染上了孤独苍凉的意境。接下来,诗人因为看见这样的景色而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写下了下面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是在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但同时又是在描述着一个事实。在诗人深深的叹息中我们感受到边塞战事不断将士久久不能归家,体现了诗人对众将士们的深深的同情。而这两句同时又从空间的角度让读者看见边关的山长路远,让我们跟着诗人的意境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体验。秦汉时的边关到现在还在月亮的照耀下依旧存在着,可是战争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多少将士用鲜血染红了战场,而如今还有很多的战士依然在守护着边关,不能归家。诗人借助这样巨大的空间意境,体现了因为长久的战乱给秦汉是的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痛和灾难。

  在接下来的第三句是对坚守边关的将士发出呐喊,希望能够再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带领战士们打败敌人,让敌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来侵犯我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通过抒情和议论的相结合,直接抒发了戍守边防的战士们的巩固边塞安全的心愿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让读者一下子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与此同时,这两句又包含了浓浓的讽刺意味,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昏庸和将帅无能的强烈不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