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xx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拓展阅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在中国传唱了如此之久,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王昌龄,昌龄的`大名谁不知道,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的边塞诗要比高适、岑参来得早,可以说他才是边塞诗的先驱。
王昌龄的青春岁月过得可不是一般。这个经历也是非常人所能经历,似乎这样是大诗人共有的经历,似乎游历天下就是锻造诗人的必经阶段,李白同样是年少出游,曾游历四川湖北等地,王昌龄呢,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下山客游山西、陕西一带。后来跑到长安混,没混出结果,27岁干脆就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关,走上边塞之路。边塞诗主要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在青春岁月燃烧得过旺,年岁来了,他也开始回归求仕之途。29岁考中了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也许是觉得这官太小了,36岁他又参加考试。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学霸,这一考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冠绝群芳,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又迁任江宁丞。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而且40岁之后的官场之路都是一贬再贬。
虽然王昌龄在仕途上没有走得顺畅,似乎当时著名额诗人好像也没有几个做到高位,王昌龄一贬再贬,诗仙李白虽然有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待遇,但是李白也没做什么实职高管,诗圣杜甫就更不用说了,写出了三吏三别的大诗人,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杜甫到后期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话从诗圣口中说出,悲壮不已!
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王昌龄和这些个大唐的著名诗人都有着超越一般朋友的情谊,你不信,请接下来看!
李白、高适、岑参、王之焕等诗坛巨无霸都与他交友深厚。连孟浩然都是因为与他见面甚欢,吃海鲜不忌口,引发毒疮发作而死。这让王昌龄好伤心,一顿饭失去了一位好友。路上在巴陵却结识了正去往夜郎流放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王昌龄还作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给他写了著名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失孟交李,好基友不断篇。
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他非常重视境界的表现,在《诗格》里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度,内涵丰富,气势旷达。《围炉诗话》评价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的人生不是时人眼中的成功标配,在常人眼中,你诗写的再好,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作为支撑,那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作为意境高远的诗人来说,他想做什么就去做,还把一件事做得特别拿手,并做出了优异成绩。虽然这些没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功名利禄,然而他在精神上面的富足和创造出的价值却非一般人可比,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所以说,诗人,总是那种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富足者,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2023-08-08 02:34:28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朗读指导2023-08-05 21:18:32
采莲曲王昌龄2023-08-18 18:52:44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情感2023-08-08 02:34:28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朗读指导2023-08-05 21:18:32
采莲曲王昌龄2023-08-18 18:52:44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