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赏析(通用15篇)
望庐山瀑布赏析1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赏析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⑧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 ”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望庐山瀑布赏析3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
试从所描写的景色、表达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简的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景色相同,情趣相异
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诗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
(2)繁简不同,别具一格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诗形象鲜明。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
李诗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基本属于简的一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长,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第一点结合诗人背景,诗人性格答,意思对即可。第二点答工笔和白描的手法也可。要点各占2分,解析各占2分。语言不顺畅适当减分。)
详解:
位于鄱阳湖、长江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山上奇景颇多,瀑布便是其中之一。据周景式《庐山记》①记载,此瀑布在黄龙南数里,其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于林,出峰表,望之若悬索。如此胜景,极易触发诗人的灵感,为之欣然命笔。上录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便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庐山瀑布的力作。这两首诗,皆写庐山瀑布,且皆着眼于远望,但二者同中有异,异曲同工。
1.景色相同,情趣相异
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为主的,所谓诗缘情而绮靡②,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③。抒情诗自不必说,即便是山水诗,在模山范水时也往往抒发出诗人的感情。当然,不同的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便是如此。这两首诗歌咏的是同一种对象庐山瀑布,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他伫立于鄱阳湖口,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
谪仙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自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无怪宋代大文豪苏轼针对徐凝的《庐山瀑布》诗④评述曰: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苏轼的评语虽未免过分,徐凝之作称不上恶诗,但徐作不如李白之诗思绪飞逸是确实的。李白与张九龄的咏瀑布诗情趣相异也是不言而喻的。
2.繁简不同,别具一格
此处所谓繁,系指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而简则指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二者倘若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并无优劣之分,正如明代谢榛所说:作诗繁简各有其宜,譬诸众星丽天,孤霞捧日,无不可观⑤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诗人将瀑布置身于阳光照耀下的多秀色的灵山这一背景里加以描绘,以万丈与迢迢明言其高远,以杂树与重云衬托其高远,状其非凡的气势如在目前;以红泉与紫氛相映衬,凸现其多彩,并以日照虹霓似新颖的比喻既状其形,又绘其色,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从而,见其瑰丽的风采;以天清风雨闻状写其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其中的闻字颇为切合望之特点,正如明代钟惺评论此句所说:惟望瀑布,故闻字用得妙。若观瀑,则境近矣,又何必说闻字?⑥此诗状写瀑布,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显然属于简的一类。此诗描写庐山瀑布,紧扣其雄奇壮丽下笔。首句巧借香炉峰的山势和峰名,将高耸的山峦比喻为天然的香炉,把盘旋在山巅的雾霭云气比喻为起自炉中的袅袅轻烟。此句看似与写瀑布关系不大,实则颇为有关,这是以庐山胜景之一的香炉峰交代诗中所写系庐山瀑布,而非其他地方的瀑布。次句以遥看瀑布点明诗题,以挂前川状写瀑布之状。后两句续写之,先以动态感极强的词语飞流、直下与数量短语三千尺直接状写奔腾直下、不可抵挡的瀑布,再以新奇的比喻兼夸张的笔法疑是银河落九天活现出香炉峰前飞流直下的瀑布的神态。诗中,三千尺与九天写足了瀑布的长与高,而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香炉峰飘渺轻盈的紫色云气相映衬,则使庐山瀑布更显得雄奇壮丽。此诗状写庐山瀑布,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望庐山瀑布赏析4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唐代〕
原文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光映照下的万丈瀑布从山间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的景色多么的壮美,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重云:层云。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庐山瀑布赏析5
《望庐山瀑布》是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诗中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翻译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望庐山瀑布赏析6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望庐山瀑布赏析7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译文及注释
译文韵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散译
瀑布从高高的庐山上落下犹如万丈洪泉,远望长长的半山腰,紫气弥漫。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红日映照,恰似彩虹当空;天朗气清,如听到风雨声。
庐山到处是秀丽景色,水汽与烟云融为一体,更显出气象万千。
注释⑴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
⑵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⑶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⑷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⑸重云:层云。
⑹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⑺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⑻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⑼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望庐山瀑布赏析8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似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作者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似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似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与抒情范例。
望庐山瀑布赏析9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望庐山瀑布》赏析二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这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望庐山瀑布》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庐山瀑布赏析10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赏析11
1、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着重体会“疑”的精妙之处。孩子们的解答让我惊叹不已。请看实录:
师:同学们,“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怀疑是银河从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生:好像是是银河是从很高的天上落下来。
师:你说得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像”而用“疑”,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像”是好像的意思,“疑”是误以为的意思。
生:“像”说明作者知道不是银河,只不过是像银河。而“疑”说明作者还没有肯定是不是银河,可能是银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作者还没有弄明白,因为瀑布太壮观了。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壮观,会让人误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
生:说明了瀑布非常有气势,看上去还以为是银河是从天下落下来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个“疑”就让我们感受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多么精妙的一个字啊!这就是大诗人的出色之处。
2、且看教学这首诗的导入颇有气势。自我臭美。
师:盛唐时期,一位天才诗人横空出世,他就是李白。看看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怎样赞美他的?{出示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读
师: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白也诗无敌”是说李白写诗是无敌的。
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说李白写诗时,下笔就惊动风雨,写成以后读起来让鬼神都哭泣。
师:真的这么厉害吗?我们还是从他的诗中去寻找理由吧!
3、李白的诗用什么来惊风雨、泣鬼神?用的就是夸张的想象、磅礴的气势。不信,我们再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寻找吧!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生:我从“青天削出金芙蓉”中体会到了,因为他把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来的金芙蓉。
生:我从“吾将此地巢云松”体会到了,他说要用白云和松树做巢,真是不可思议。
师:没有什么,他看上去就不是个人。
生:他是个神,是仙。
生:怪不得人们称他为“诗仙”。
望庐山瀑布赏析12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唐玄宗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张九龄因获玄宗恩遇对朝廷感恩戴德,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皇帝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
望庐山瀑布赏析13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赏析一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望庐山瀑布赏析14
《望庐山瀑布》是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游览了庐山,为庐山瀑布激荡磅礴的气势所激发,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描绘了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强烈的热爱之情。
品读感悟,体味诗情
1、(课件播放:静止的瀑布画面),你能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首诗吗?
2、请你做小小诗歌评论家,李白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欣赏?(在学生的欣赏中指导美读)
对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诗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去用情赏,用心悟。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生:把在红日照射下变成紫色的云雾描写成仿佛从一个顶天立地大香炉里燃起的缕缕烟雾,化静为动。
生:“挂”,通过一个挂字告诉我们瀑布犹如白布静静垂挂在山前。
师:你们真了不起!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最后两行的想象真奇,长长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足有三千多尺,这壮观的景象,莫不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对于学生的鉴赏,只要是经过他们深思的,带着他们感悟的,教者都应该予以肯定,让他们评价开去,这样学生精彩的理解才会多元呈现。
4、由瀑布到银河,这是李白的一种奇特的联想。李白站在这美景面前他可能还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李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已经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无话可说。
生:他可能在想: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会在人间出现。
生:他可能在想:人间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庐山你好美,我好爱你。……
开放的问题,引来学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同时,他们已经体味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感情及心理。
师:其实,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一定能在头脑里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庐山美景图。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再去欣赏庐山瀑布的雄壮之美吗?
在学生深入感受到诗情诗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再次美读,学生的激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体会李白诗歌想象的神奇、大胆过人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文字、豪放飘逸的诗情,从而更有激情地朗读。
望庐山瀑布赏析15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原文
望庐山①瀑布水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②,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③,喷壑数十里。
欻④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⑤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⑥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⑦照还空。
空中乱潈⑧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⑨石。
而我乐⑩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其一的解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多蝇岩、峭壁、清泉、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⑶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⑷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⑸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⑹造化:大自然。
⑺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⑻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⑽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⑾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⑿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其二的解释: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名句释义: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①歘(xū):同欻。欻忽,如电火光之一现,言其迅速。 ②隐:隐约。
这两句是说,瀑布从山上迅速坠落,欻忽一现,如飞电之光自天而下;隐隐约约,又像是白虹起自天空。诗句将瀑布飞落的形象写得形象、传神、逼真,美不胜收。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①空:明净。
这两句是说,瀑布任海风劲吹也不能吹断,在江月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形容瀑布喷流不断及明净清澈之状态,措词形象、传神。
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历史评价
古人曾对《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的第二首七言绝句作出极高的评价:“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教育专业幼儿园实习自我鉴定范文(精选8篇)2023-08-05 17:41:11
望庐山瀑布作文合集六篇2023-08-01 12:22:08
有关望庐山瀑布作文集锦10篇2023-08-18 06:56:29
望庐山瀑布作文合集六篇2023-08-01 12:22:08
有关望庐山瀑布作文集锦10篇2023-08-18 06:56:29
关于望庐山瀑布作文300字锦集八篇2023-08-11 15:40:06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