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使至塞上》备课札记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8:42 来源:高考在线

《使至塞上》备课札记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其有效性的保证。备课不仅是指教师课前对知识和方法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也就是说,备课并不仅仅只是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包括对教学策略的适时调整,对任教学情的全面掌握以及对课堂情况的有效处理。

  在“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备课模式中,教师可以在逐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整合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对7~9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现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为例,谈谈如何将古诗教学内容在多次备课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第一次备课:精心准备、全面出击

  (一)导入

  向大家介绍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诗并说说理由。

  (二)泛读

  1.感知音律: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停顿。

  2.疏通文意:注意读文题,读书下背景、注释。

  3.初领情感。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

  (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2.拓展:

  燕然:古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3.齐读尾联(读出热血沸腾,读出豪情万丈)。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虽然我在备课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尤其在方法引领和形式多样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比较吃力。总结下来,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学情把握不清;其次,赏读过程中的方法引导不够具体;最后,课堂拓展环节略显凌乱。为此,我减少了知识量,降低了问题难度,同时加强在赏读过程中的引导。

  课堂亮点:

  1.出关日记的形式。

  2.泛读―赏读―联读的课堂结构。

  3.对重点语句的多角度赏析。

  改进方法:

  1.删去赏读环节中的初领情感环节,这部分与后文赏析过程中的情感领悟重复。

  2.在赏读环节增加方法的提示。

  3.重新设置课堂拓展环节。

  二、第二次备课:研究学情、调整策略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展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2)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握诗句情感。

  (3)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诗句意境。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1)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拓展:《破阵子》――(唐)辛弃疾。

  (1)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2)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我收集了相关的赏析材料,尤其对诗中诗句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了重点研读。为此,我增加了对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的赏析,即“直”“圆”可不可以换为其他字,从而进一步细化在方法上的引导。

  在这次课堂操作中,课堂拓展环节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破阵子》这首词是学生学过的,对其中的情感都有较好的把握,所以没有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方法运用的效果。课堂拓展过于简单,可以更换为难度稍大些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改进方法:

  1.减少课堂拓展数量,增加课堂拓展深度,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替换。

  2.增加对学生赏析方法的引导,采用图片展示、学生绘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赏析。

  3.加强对学生在赏析诗句过程中的引导。

  三、第三次备课:精雕细琢、完善定稿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主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点拨预设: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学生到黑板前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直”字无理,“圆”字俗气,现改为“大漠孤烟缈,长河落日红”,你赞同吗?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记下所思所想,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发言)

  解析:“大”“长”“孤”传达出寥廓苍凉之感。

  直: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用PPT展示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境落日,又圆又大的落日给人以壮美之感。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 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 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2.拓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3.简要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内容符合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唯一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赏析个别诗句时,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所以,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诗词进行充分地研读,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预设的是否准确、充分,则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效果如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次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两条原则:一方面,学生是课堂主体。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不唯书,不唯上”,让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质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是课堂主导。我们应该在课前充分预设,在对学情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不同层面进入课堂情境,从不同角度感悟教学内容。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前辈无不教导我们要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我国当下的课改潮流中,这种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备课,并在多次备课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来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