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更新时间:2023-08-11 18:05:44 来源:高考在线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中名句,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重点。

  2.赏析诗中名句是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附录:《望岳》读后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最早的一首杰作。

  唐玄宗开元215至218(737—740)年间,杜甫举进士不第,毅然离开长安,到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漫游,过着“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②的快意生活,本篇即作于此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诗人满怀激情,以设问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么样呢?伫足遥望,那碧色苍茫、一望无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旷神怡,诗人不禁发出了“齐鲁青未了”的惊叹。人们的视野为之豁然开阔,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联写近望泰山之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神秀”极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爱,凝天地神彩奇秀于泰山一处,使之神奇而秀丽;“割昏晓”极生动、形象地点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阴阳两坡若判晨昏。尽情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名山的仰慕之情和爱国主义的胸怀。

  三联乃是描述细望之景的。你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何等的细腻呵!诗人凝视泰山,层云缭绕,一时涌来万千思绪,荡起胸中无限波澜。飞鸟纷纷归去,真是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诗的末联是抒极望之情的。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迸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声。这是诗人蔑视艰险的一声呐喊,也是诗人理想的一道闪光。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非凡的气概。

  本诗题为“望岳”,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联无不在“望”字上呕心沥血。全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凝炼而意浓,迭宕而秀丽,既浑洒自如,又千锤百炼,既有横灌千里的重彩浓墨,又有细如游丝的精雕细刻,使其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首诗在思想上价值更是不同凡响,显示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们知道,《望岳》是杜甫漫游齐赵之作。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正是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之时,很有一番抱负。然而,严酷的现实未能使他一展鸿图。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迈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时,并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③正表现了诗人“气靡屈贾,目短曹刘”的浩然正气。)相反,一种急流勇进的精神激励着诗人作新的攀登。他坚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岖,总有一天,定能登临泰山之巅,领略无限风光,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那时再低首而望,“众山”将显得何等的渺小呵!

  这首诗产生的年代距今已相当处远,可是它依然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读了《望岳》会感到格外的新鲜、亲切,很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我们现在要以杜甫当年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登临“ 民族复兴的高峰”,伟大的祖国将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我们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