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更新时间:2023-08-04 04:28:52 来源:高考在线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导入新课

  (师依次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

  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

  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

  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

  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

  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

  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雀”字的撇变红)

  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师课件出示:鹳雀)

  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

  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

  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课件出示:登。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知道“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吗?

  生:登上鹳雀楼。

  二、知诗人

  师:小朋友,你知道是谁登鹳雀楼吗?

  生:作者。

  师:作者是谁?

  生:王之涣。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之涣吗?(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我们将来还会学习他写的其他的诗。

  师:学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出示卡片:知诗人。粘贴在黑板的一侧。)

  三、解诗题

  师:你知道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干什么呀?

  生:欣赏风景。

  师: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句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_________。)

  生: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

  师:这就是古诗题目的意思。(出示卡片“解诗题”,粘贴在“知诗人”下方。)

  四、读诗句

  师:接下来,清小朋友赶紧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课件出示要求: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这些生字你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雀、楼、依、尽、入、欲、穷、更)

  (生1读)

  师:“更”字后鼻音读得很到位。谁再来?

  (生2读)

  师:真棒!读得又正确又响亮。

  师:老师把生字调整了一下顺序,我们来开火车读吧。

  (生开火车读)

  师:(课件出示五色花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五色花瓣”里的生字,读完可是有惊喜的哦!

  (师逐个出示“五色花瓣”里的生字,全班齐读。)

  师:小朋友,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你能再把这首古诗好好读读吗?(课件出示要求:二读古诗,试着读出停顿。)

  (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到底读得怎样,我们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吧,要试着读出停顿哦。

  师:谁来读读第一、第二两句?

  生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师:不错,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生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师:你看他朗读时停顿掌握得多好,我们一起学他的样子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三、第四两句?

  生l: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读得非常流利,真棒!

  生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个小朋友停顿也读得非常准确,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渎读吧。

  (生齐读)

  师:到现在,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出示卡片“读诗句”,粘贴在“解诗题”下方。)

  五、明诗意

  师: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那么这幅画上有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图,谁来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呀?

  生1:黄河。

  (师板画“黄河”)

  生2:一座义一座的山。

  师:是呀,一座又一座的山就称为群山。(板画“群山”)

  师:诗人把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谁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太阳,你感觉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啊?

  生:傍晚,快要下山的太阳。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太阳已经紧挨着群山了。

  生2:太阳的颜色也不那么鲜亮、夺目了。

  师:真棒!看图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图上画的正是傍晚即将要落山的太阳,因而诗句中的“白日”就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傍晚即将要下山的太阳。

  (师贴太阳图片)

  师:老师把太阳贴在这个地方(离群山较远),对吗?

  生:不对。

  师:那应该贴在哪里呢?

  生:贴得尽量靠近群山。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太阳靠近群山?

  生:依。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里的“依”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靠着、紧挨着。

  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拿掉太阳图片)。太阳去哪儿了?

  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师:哪个字告诉你“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生:尽。

  师:真棒!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出示:夕阳________,________。)

  生:夕阳紧挨着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你能试着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吗?

  生:白日依山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太阳正靠着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诗人看到了落日,还看到了什么呀?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句。

  (生读第二句)

  师: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你见过黄河吗?你脑海中的黄河是怎样的?

  生1:黄河的水黄黄的。

  生2:黄河是波涛汹涌的。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也给你们看几张黄河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黄河。)

  师:看了这几张图片,你们在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语?

  生1:奔腾不息。

  生2:波涛汹涌。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读吧。

  (生读)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样的黄河吗?

  生l:奔腾不息的黄河。

  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

  师:黄河一泻千里,那么壮观,气势磅礴!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到哪里呀?

  生: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

  师:“入海流”就是——

  生:流人海。

  师:那你现在知道“黄河入海流”的意思了吗?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出示:_______的黄河_______。)

  生1: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

  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向东流入大海。

  师: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多么壮观呀!你能把这种壮观的景象读出来吗?

  生1:黄河入海流。

  师:黄河水真是滔滔不绝啊!

  生2:黄河入海流。

  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看到了落日,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现在,你们能试着把诗中描写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正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所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

  师: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所想)谁来读读后两句?

  2.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

  师:这里有个生字“欲”,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要记住这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

  师:用熟字加一加也是一个记住生字的好方法。

  师:“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上下句,猜猜看,这个“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想要。

  (师课件出示:想要)

  师:诗人王之涣想要干什么?

  生:诗人王之涣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生:千里目。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再怎样?(师手势加以引导:再登上一层楼。)

  师:你能给“更”换一个字吗? 生:再。 师:“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什么?

  生:再登上一层楼。

  师:现在你们明白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________)

  生: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诗意”,粘贴在“读诗句”下方。)

  六、悟诗理

  师:诗人再登上一层楼,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名说)

  师:再高一点呢,猜猜看,诗人可能又会看到什么呀?(指名说)

  师: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生:如果再登上一层楼,肯定能看得更远。

  师:诗人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诗理”,粘贴在“明诗意”下方。)

  七、诵读总结

  师: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

  生:想。

  师: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我读的时候你们可要仔细听哦,等会儿我们要看看谁和老师读得最像。(范读)(课件出示:三读古诗,读出古诗味儿。)

  师:我们班上谁的朗读最棒呀?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师:读得太棒了!还有谁也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

  师:现在,你能够看着画面来回想一下诗句吗?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谁愿意来把这首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

  师:现在,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背一背古诗,记着要背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生齐背古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读读吧。

  生: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读诗句;第四步,明诗意;第五步,悟诗理。

  师:这个呀,我们称为“古诗学习五步法”。以后,小朋友就可以照着这个方法学习其他古诗。

  八、教学生字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现在还要学几个生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学好。(课件出示生字:依、入、更)

  师:谁来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最后一笔都是捺。

  师:(范写“依”)“依”的最后一笔捺要注意“捺不落地”,捺不能到最下面。

  师:(范写“入”)“入”的捺要从左半格写到右半格,要写得长而舒展。

  师:(范写“更”)“更”的捺要注意穿插,捺要写在“日”的左边,注意和上面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音乐起,生练习书写,写完后进行点评。)

  师:下课。

  【教后总结:《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鹳雀楼后所见到的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情怀,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具有启迪人们努力攀登、不断选取的思想意义。初读古诗时,我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关注了前鼻音“尽”、后鼻音“更”“层”的朗读指导,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从而读好整首古诗。在理解古诗时,我充分借助课本插图、贴画、句式训练化解了学生理解古诗意思这一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渗透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古诗定会有所帮助。引导学生读好古诗是本课时的重点。为此,我用心设计了三次朗读,对每一次读古诗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想方设法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古诗的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单方面讲解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鹦鹉学舌”,意义不大。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真正读懂古诗的意思,我想到了观察课本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说话训练等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整个教学环节是紧紧围绕“古诗学习五步法”展开的,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对学生今后学习古诗非常有帮助。】

  【评析】

  一、许春兰老师充分领会了课标精神,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整个教学呈现出识字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自由出入与灵动生成,充分展示了识字教学的扎实与丰实。

  1.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定位,识字教学目标扎实。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本课生字较多,“雀、楼、依、欲”笔画较复杂,“穷、入、更”的间架难掌握,需要学生在生字中多走几个来回。纵观全课,许老师预设了四处识字写字活动:第一处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根据汉字特点,关注音形义,认读、了解“鹳雀楼”,并书写“雀、楼”;第二处是在“读诗句”时,许老师整体出现生字“雀、楼、依、入、欲、穷、尽、更”,指导学生读,重点是解决生字的读音,为读解诗句扫除障碍;第三处是在“解诗句”中书写“欲”;第四处是在“教学生字”环节,集中指导书写“依、入、更”。许老师紧紧抓住学段的课程目标,在写字上舍得花力气、花时间,充分体现了课标中保证学段课堂写字时间的要求。

  2.立足学生的学习规律,随文推进,写字指导过程丰实。小学生写字大多靠模仿,多数不会读“帖”,即观察不仔细,即使观察仔细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节课上,许老师积极渗透蕴含在汉字里的文化,如:“‘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更’的捺要注意穿插,捺要写在‘日’的左边,注意和上面部件的穿插与避让。”这里已不仅仅是在指导写字,而是在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要向心,团结;要有担当,托上罩下;要避让,谦让;等等。

  二、许老师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单方面的知识只是暂时的,片面的,甚至是狭隘的,而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用终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好比拿到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随时可取,多少随意,自由地取。

  1.学古诗的方法求细。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一首古诗,学生还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读诗句;第四步,明诗意;第五步,悟诗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步骤,以后学古诗就有了目标与要求,相信学生就能主动学,自主学了。

  2.解诗句的方法求巧。如:“老师把太阳贴在这个地方(离群山较远),对吗?(生:不对。)那应该贴在哪里呢?(生:贴得尽量靠近群山。)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太阳靠近群山?(生:依。)这里的‘依’字是什么意思呢?(生:靠着、紧挨着。)‘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拿掉太阳图片)。太阳去哪儿了?(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哪个字告诉你‘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生:尽。)”这里渗透了古诗句理解“字字落实”的方法。“黄河一泻千里,那么壮观,气势磅礴!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到哪里呀?(生: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入海流’就是——(生:流入海。)”这里又渗透了古诗理解中的“调词序”的方法。“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想要看很远很远的地方呢?(生:千里目。)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这是渗透了古诗中“名词活用”的方法。这些都是渗透,没有贴标签,讲术语,只要学生多次接触就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