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更新时间:2023-08-03 01:59:35 来源:高考在线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温庭筠的《题卢处士山居》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题卢处士山居⑴

  西溪问樵客⑵,遥识楚人家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⑷。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⑸。

  日暮飞鸦集⑹,满山荞麦花⑺。

  【注释】

  ⑴卢处士:卢岵(hù)。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山居: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⑵樵客:出门采薪的人。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⑶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⑷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⑸径:小路。

  ⑹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⑺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白话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创作背景】

  在某一年春天,温庭筠乘兴访求卢岵处士,等到日暮还没有见到卢处士,因而在卢处士居所题写此诗。其具体作年不详。

  【赏析】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此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隐士就是隐士,恬然自安,访客难见也是正常。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表现了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拓展阅读:温庭筠经典语录及赏析

  碧天如水夜云轻。

  唐·温庭筠《瑶瑟怨》。本句大意是: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这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轻轻掠过的浮云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可用以描写秋夜碧空月色。《瑶瑟怨》

  杏花含露团香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含露:带着露珠。团:指盛开的花朵一簇簇挂满枝头,看上去好像一团团的花球。本句大意是:枝上盛开的杏花带着朝露,就像一团团洁白芳香的雪球。杏花沾露,自然特别鲜润、洁净,用“香雪”来比喻,尤其显得素净高雅。而一个“含”字,生动地描摹出杏花娇艳欲滴之色;一个“团”字,准确地刻画出杏花缤纷繁盛之状。寥寥七字,写尽了杏花盛开时的色、香、形,使其丰神秀韵,跃然纸上。可用于赞叹、描写杏花花繁枝茂,也可用于表现早春胜景。《菩萨蛮》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筠《题望苑驿》。弱柳:指初春细嫩柔弱的柳条。这两句大意是:千条嫩柳婆娑,一枝红杏横斜,杏花上带着点点春雨,柳条像一根根下垂的碧丝。这两句绘形绘色地摹画出初春时节绿柳红杏互相映衬的动人姿色,可用来描写春景。《题望苑驿》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唐·温庭筠《题柳》。羌管:笛。相传笛产于羌,故称“羌管”、“羌笛”。这两句大意是:何处传来一声悠扬悦耳的羌笛曲呢?原来是流莺在最高的枝头上千啼百啭地歌唱。以“羌管”的悠扬悦耳之声比喻流莺的百啭千啼,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流莺悦耳的鸣声。《题柳》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唐·温庭筠《三洲词》。这两句大意是:夫妇团圆应当持久,不能像水中圆圆的月影,随着波动,月影就会破碎;也不要作枝头的落雪,尽管它洁白如梅,却无梅的芳香,也无梅的高洁。这是写一位年轻商妇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切莫白白辜负了自己的青春。诗句表现出女子青春意识的觉醒和对爱情生活的渴望。这两句还可借用来说明凡事要讲求实际,不要徒务虚名。《三洲词》

  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唐·温庭筠《塞寒行》。河源:指黄河的发源处。怒触:愤怒地触及(河岸),这里指黄河奔腾呼啸。剪断朔云:比喻狂风吹散积云。朔(shuò硕):北方。这两句大意是:黄河上游大水奔腾咆哮,狂风就像利刀,它把云层剪断,苍天显得更高。诗句笔力劲健,境界高远,描写生动,把狂风比作能剪断积云的利刀,也很形象。可用来描写激流和狂风。《塞寒行》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唐·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这两句大意是:山月不知道我思念丈夫的心事,无情的水风又白白地摇落了眼前的春花。游子浪迹天涯,深闺久盼不归,于是女子把满腔离怨别恨都发泄到山月水风等自然景物上。怨月恨风虽然毫无来由,却把女子的柔意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用于写相思之情。《梦江南》

  鬓云欲度香腮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鬓云:鬓边如云朵一样卷曲轻扬的黑发。欲度:将要掠过,这里形容鬓发飘散的形状。本句大意是:鬓边的黑发像云朵那样卷曲,将要飘过她雪白的香腮。这里描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起床时的模样。用“云”来比喻她的鬓发,用“雪”来比喻她的腮颊,突出其年轻美貌的特点。而用“欲度”来表现鬟发的动态,就把人物晨起前鬓发散乱、慵懒娇弱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了。可用来描写美丽女子梳洗前或鬓发被风吹拂的情景。《菩萨蛮》

  芳草无情人自迷。

  唐·温庭筠《经西坞偶题》。本句大意是:芳草本无感情,人们自己见芳草而产生丰富的感情并因而迷醉。这是一首见景生情的诗:“摇摇弱柳黄鹂啼,~。”弱柳摇曳,芳草萋萋,黄鹂啼鸣都是客观自然景物。这些美丽的景物,引起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不禁沉迷陶醉于美景之中。作者的“自迷”之情,是由客观的“无情”的“芳草”所引发。它和苏轼词中名句“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花褪残红》)一样,是颇富哲理意趣的。~可借以比喻男女情场中,一方自作多情,恋恋不舍,单自相思;而另一方却毫无所察,根本不知道有人思恋自己。《经西坞偶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茅店:用茅草搭盖的客店。这两句大意是:天边残月犹挂,山中茅店里传来报晓的驰名中外。村外板桥上银霜未消,依稀可辨地留着行人的点点足迹。诗人摄取了料峭春寒中早行时的特有景物,诉诸视觉,形成画面,手法独特。茅店、板桥,写出山村的偏僻、古朴;残月、驰名中外,紧扣“早行”主题;霜桥、人迹,不是沓乱众多,而是稀疏的一行,再点“早行”题旨。这幅荒山早行图,表现了诗人行旅的艰辛,心中的凄冷。前人对此句全用实字,罗列名词的特殊结构,十分称道,清人赵翼称它“不着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此真杰作也”(《瓯北诗话》)。今天写作时,可引用以抒发早行之感叹。《商山早行》

  拓展阅读:温庭筠经典语录

  碧天如水夜云轻。

  唐·温庭筠《瑶瑟怨》。本句大意是: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这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轻轻掠过的浮云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可用以描写秋夜碧空月色。《瑶瑟怨》

  杏花含露团香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含露:带着露珠。团:指盛开的花朵一簇簇挂满枝头,看上去好像一团团的花球。本句大意是:枝上盛开的杏花带着朝露,就像一团团洁白芳香的雪球。杏花沾露,自然特别鲜润、洁净,用“香雪”来比喻,尤其显得素净高雅。而一个“含”字,生动地描摹出杏花娇艳欲滴之色;一个“团”字,准确地刻画出杏花缤纷繁盛之状。寥寥七字,写尽了杏花盛开时的色、香、形,使其丰神秀韵,跃然纸上。可用于赞叹、描写杏花花繁枝茂,也可用于表现早春胜景。《菩萨蛮》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筠《题望苑驿》。弱柳:指初春细嫩柔弱的柳条。这两句大意是:千条嫩柳婆娑,一枝红杏横斜,杏花上带着点点春雨,柳条像一根根下垂的碧丝。这两句绘形绘色地摹画出初春时节绿柳红杏互相映衬的动人姿色,可用来描写春景。《题望苑驿》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唐·温庭筠《题柳》。羌管:笛。相传笛产于羌,故称“羌管”、“羌笛”。这两句大意是:何处传来一声悠扬悦耳的羌笛曲呢?原来是流莺在最高的枝头上千啼百啭地歌唱。以“羌管”的悠扬悦耳之声比喻流莺的百啭千啼,贴切生动。可用来描写流莺悦耳的鸣声。《题柳》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唐·温庭筠《三洲词》。这两句大意是:夫妇团圆应当持久,不能像水中圆圆的月影,随着波动,月影就会破碎;也不要作枝头的落雪,尽管它洁白如梅,却无梅的芳香,也无梅的高洁。这是写一位年轻商妇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切莫白白辜负了自己的青春。诗句表现出女子青春意识的觉醒和对爱情生活的渴望。这两句还可借用来说明凡事要讲求实际,不要徒务虚名。《三洲词》

  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唐·温庭筠《塞寒行》。河源:指黄河的发源处。怒触:愤怒地触及(河岸),这里指黄河奔腾呼啸。剪断朔云:比喻狂风吹散积云。朔(shuò硕):北方。这两句大意是:黄河上游大水奔腾咆哮,狂风就像利刀,它把云层剪断,苍天显得更高。诗句笔力劲健,境界高远,描写生动,把狂风比作能剪断积云的利刀,也很形象。可用来描写激流和狂风。《塞寒行》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唐·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这两句大意是:山月不知道我思念丈夫的心事,无情的水风又白白地摇落了眼前的春花。游子浪迹天涯,深闺久盼不归,于是女子把满腔离怨别恨都发泄到山月水风等自然景物上。怨月恨风虽然毫无来由,却把女子的柔意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用于写相思之情。《梦江南》

  鬓云欲度香腮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鬓云:鬓边如云朵一样卷曲轻扬的黑发。欲度:将要掠过,这里形容鬓发飘散的形状。本句大意是:鬓边的黑发像云朵那样卷曲,将要飘过她雪白的香腮。这里描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起床时的模样。用“云”来比喻她的鬓发,用“雪”来比喻她的腮颊,突出其年轻美貌的特点。而用“欲度”来表现鬟发的动态,就把人物晨起前鬓发散乱、慵懒娇弱的神情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了。可用来描写美丽女子梳洗前或鬓发被风吹拂的情景。《菩萨蛮》

  芳草无情人自迷。

  唐·温庭筠《经西坞偶题》。本句大意是:芳草本无感情,人们自己见芳草而产生丰富的感情并因而迷醉。这是一首见景生情的诗:“摇摇弱柳黄鹂啼,~。”弱柳摇曳,芳草萋萋,黄鹂啼鸣都是客观自然景物。这些美丽的景物,引起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不禁沉迷陶醉于美景之中。作者的“自迷”之情,是由客观的“无情”的“芳草”所引发。它和苏轼词中名句“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花褪残红》)一样,是颇富哲理意趣的。~可借以比喻男女情场中,一方自作多情,恋恋不舍,单自相思;而另一方却毫无所察,根本不知道有人思恋自己。《经西坞偶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茅店:用茅草搭盖的客店。这两句大意是:天边残月犹挂,山中茅店里传来报晓的驰名中外。村外板桥上银霜未消,依稀可辨地留着行人的点点足迹。诗人摄取了料峭春寒中早行时的特有景物,诉诸视觉,形成画面,手法独特。茅店、板桥,写出山村的偏僻、古朴;残月、驰名中外,紧扣“早行”主题;霜桥、人迹,不是沓乱众多,而是稀疏的一行,再点“早行”题旨。这幅荒山早行图,表现了诗人行旅的艰辛,心中的凄冷。前人对此句全用实字,罗列名词的特殊结构,十分称道,清人赵翼称它“不着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此真杰作也”(《瓯北诗话》)。今天写作时,可引用以抒发早行之感叹。《商山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