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小石潭记》精选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3-08-17 22:29:21 来源: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精选问题探究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提示: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提示: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提示: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小石潭景美境幽,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不可久居”呢?

  这得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说起。柳宗元是个主张革新政治的人,他因此长期过着贬谪的生活。《小石潭记》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写的。一个期望革新而有所为的人,却长期遭受贬谪,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作者访游的尽管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并且开始也是“心乐之”,但是一时之乐毕竟抵挡不了因遭贬失意所带来的抑郁愁闷之情。于是,在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原本美丽的景致,便自然地“凄清”“幽邃”起来了,以致发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

  5、本文的比喻修辞有何传神之处?

  本文中比喻的精巧足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两者取喻实际为人们所熟悉,用词也朴素,然而又何等精当,何等生动自然!那银蛇般游走着的溪水,似乎把静止的“斗折”的岸势也带动起来,随着“游者”的眺望,活生生地向远方延伸,“不可知其源”。而那蛇行的溪流有的地方水光闪闪,是“明”,有的地方为石岸所蔽,看不见,是“暗”,这种精巧的描摹更是在清新的画面上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此外,用“犬牙差互”摹状岸势的参差不齐,用“如鸣佩环”摹拟清脆悦耳的水声,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作者的具体感受来取喻。正由于作者运用这些精当贴切的比喻,极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自然清新,美不胜收。

  6、文中对“鱼”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作者表现潭水的清澈之时,更妙的还是写鱼这一段描写。充分表现了水之清及人之乐。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运用了动与静相辅相成的手法,绘画了一群活生生的游鱼。先是鱼群一动不动,一无凭依,仿佛悬于空中,在日光照射下,水底石上,鱼影历历。这是写鱼处在静态之中。如果仅仅写了鱼的静态,不免失之呆滞。故继而笔锋一转,来写鱼的飞快翔游。静态转瞬即逝,鱼群处于活泼的动态之中。静与动的这一迅速更替,水中的一派盎然生机,这样就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鱼与游者相互为乐,这即是作者在访胜赏景中的心理状态,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潭水的清空明,也就在不言中透露出来。

  7、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分作5段,层次清楚。第1段系引言的性质。开头从小丘写起,接着写小石潭,先不写近见而写远闻,这样景物若隐若现,就能引人入胜。第2段写潭的本身,着重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但写法又有不同,前者是暗写的,后者是明写的。第3段写潭外的水流,着重显示其曲折深远,使人感到有山重水复的意味。第四段变换了写法,以上是写形态,这里深入一层,改为写意境。这样写,读者由环境的凄清可以体会到作者身世的悲凉。最后一段是补叙性质,追记一下游历的侣伴,作为游记的结束。

  8、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作者描画景物,语言精练优美。例如写溪流的曲折蜿蜒,用“斗折蛇行”来作比,这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的,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的,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又如“明灭可见”,精确地写出了从潭上望小溪的景象,由于溪流曲折,一段看得见,是亮的,一段看不见,是暗的,所以忽明忽暗,写得巧妙而贴切。还有,这篇文章比较多地用了四字句,连用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显得简练,爽朗,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

  9、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这篇文章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悄幽邃”,这样写,景物染上人们的感情色彩,文章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当时前后变化的两种心情契合地交融在一起,这又说明作者善于融情于景。前一篇写小丘,作者在叙事写景之外,加上几句议论抒发感情;本篇则不用议论,全靠作者把感情倾注于笔端,深深地糅合进景物描写中去。比如本篇前二段的景物描写,笔致开朗明净,与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完全和谐一致;第4段的景物写得幽深凄清,也与作者贬官后那种孤寂、凄怆、抑郁的心情完全和谐一致。从写作上看,如果笔底没有感情,便写不出神似的景致来,所以作者的手笔确实卓绝非凡。但孤寂、凄怆、抑郁的心情毕竟带有浓重的伤感色彩。正由于此,连作者自己也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要离开了。

  10、文中是怎样运用形象的衬托和比喻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作者赞美“水尤清冽”,水究竟怎样的“清”呢?固然可以从正面落笔,多方面加以描绘,但恐怕也未必能见巧。作者高超之处,就在于借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来形象地衬托出水之“清”。写鱼儿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一点凭依;写日光照彻水底,直射无碍;写日光照射下散布在水底石上的鱼影,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这里,以实写虚,水之“清”,开始似乎领略不到,细细体会,不仅看得出,而且几乎伸手可掬,成为一种富有实感的具体形象,使人们真切地感到面前是一潭粼粼映眼的清澄透明的水。在写人之“乐”时,“似与游者相乐”句既写游者之乐,也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将游者的喜悦心情灌注到游鱼身上,因而鱼的活泼生态,也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它们似乎与游者来相互交流这种乐趣了。特别从游者方面来看,这么写令人感到情味无穷。比正面说出自己的“乐”要巧妙得多。

  11、本文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景物描写逼真。柳宗元描画景物,总是用千锤百炼的语言轻轻点染几笔,构成鲜明的图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这篇文章写潭边和岸上的景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只用二十几个字,就把潭中怪石交错、岸上枝蔓交荣的景象概括而形象地表现出来。描写潭水中游鱼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要表现潭水的清澈,却不直接写潭水,而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在水中,仿佛在空中没有凭托,阳光下射,一直穿到潭底,这就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澄、透明。描写游鱼,从静止和活动两个方面来表现,静止时是呆呆地不动,活动时是忽儿蹿向这边,忽儿蹿向那边,寥寥十二字就抓住游鱼的特点,构成了一幅鱼影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