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小石潭记教案集合十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05 08:15:49 来源: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2.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乐与忧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⑥乃记之而去(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⑤佁然不动 ⑥凄神寒骨

  5.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

  6..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明写了“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这些句子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做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中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讨论。

  1.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预备子问题: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理解:(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闪光点点;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本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

  小石潭记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

  交代同游者

  反思:

  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enci)披拂”,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

  (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7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不会翻译的句子——————————————

  3、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读课文,读出意境、感情)

  (1)用课文原句回答

  文中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文中表达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

  (2)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

  4、话题梳理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描写的?请试着分析一下描写顺序。

  (2)你认为作者观赏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小石潭美景配乐图导入)

  2、作者,背景简介,解题。(幻灯片)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

  “永州八记”之四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朗读课文(配乐范读)

  检测预习(幻灯片)

  4、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解释、翻译课文

  老师点拨强调常见文言现象

  (幻灯片)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⑤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第二课时

  5、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小组合作回答(要求:尽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6、赏读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莲叶田田,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8、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1)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读原文: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会读文章: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读写作背景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感情,原文中找依据

  (2)小结本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三)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小石潭记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

  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东(今山西省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14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教案15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