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模板9篇

更新时间:2023-08-07 03:08:08 来源: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 “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龚 (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翻译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赏析课文

  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小结全文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作者柳宗元。

  2、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

  1、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3、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5、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三)反复诵读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习,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习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习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近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