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锦集8篇

更新时间:2023-08-10 02:07:15 来源:高考在线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一等奖教案,我们来看看。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教案’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教案《‘教案’小石潭记教案》。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 “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龚 (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

  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补充省略的内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近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