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心经显说
这一切法空之相状,其中除了没有真正的生、灭之外,你不能说它是污浊、垢染的,或是清净的,因为诸法的空相,是离于清净或垢染的。
壹、心经显说——第四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一段是最有名,也是最难解释的,你我有缘,也算是你们有福气,都不保留的,讲给你们听。“舍利子”即是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舍利”是鹙的意思,“子”是中文,儿子之义,亦称鹙子,因为他母亲叫舍利(鹙),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称为舍利子(鹙子),以母之名为名。舍利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很聪明——这句话有点矛盾,对不对?舍利弗的家族是婆罗门种,也就是印度种姓社会中最高阶层之人,(印度人把修行者看作是最高贵的,比帝王——刹帝利——还高贵),他母亲是位有学问之人,他母亲的哥哥,也就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絺罗,中文义为“大膝”,又称长爪梵志),也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婆罗门。舍利弗的母亲有点像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一样,是位才女,常常跟舍利弗的舅舅辩论,不过每次都辩输她哥哥;然而自从怀了舍利弗以后,舍利弗的舅舅就忽然再也辩不过舍利弗的母亲了,舍利弗的舅舅心理很纳闷:奇怪她以前都辩输我,现在怎么都辩赢我呢?——哦!她怀孕了!可见这孩子一定是很聪明的人,因为这孩子怀在母亲身体里,由于他的智慧的影响,乃至令他母亲都变得聪明了!这还得了!他还没出世就这么厉害,一旦他出世以后,我这个舅舅怎么办?于是,趁舍利弗还没出世之前,大膝就赶快去拼命修行。顺便讲一下,我有一位同修,他在电脑公司上班,他有一位老美同事,非常喜欢吃一种Sauerkraut(美国式的腌小黄瓜,味道很酸),他吃Sauerkraut的方式,几乎跟我们磕瓜子一样,当作零嘴来吃,很是特别。他每次吃Sauerkraut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眯起眼来,赞说:It’s heaventy!“此乐如在天上”)。他跟我这位同修说:当年他母亲怀他的时候,不知如何忽然变得很喜欢吃Sauerkraut,然而等生下他以后,他母亲就不再喜欢吃了,而且更奇妙的是,还没有怀孕之前,他母亲从来也没有喜欢吃Sauerkraut过;生了他之后,也不再吃了。可是,他却从小就喜欢吃Sauerkraut,乐此不疲。由此可见,业力这东西实在是不可思议呀,甚至还会感染到别人:所以,舍利弗的大智慧在他还没有出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乃至于影响到他母亲。
“舍利子”在这里,修辞学上称为“呼格”(appostrophe),也就是“称呼”之义,亦即当面直呼某人之名。在本经中舍利弗是“当机”,所谓“当机”就是在讲经会场上,佛以他为大众之代表,作为宣讲的最直接之“对象”,就好像这一部经佛主要是对他讲的一般,这时,他就被称为是本经的“当机”。此外,经文中在“舍利子”的前面,若加上“何以故”三个字,则更容易明白什么原故?前面是说观自在菩萨在修行大智慧的时候,就悟了五蕴身心都是空无自性,而度脱了一切苦难,这是大前题;然后再说为什么呢?此时佛喊了一下“舍利子”,这等于是佛问“舍利子,为什么呢?”然后再自释其原因:“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一切佛法的最深的总原理,就是:色不异于空,空也不异于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法的本性如是,故观自在菩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色和空are not different(并非不一样)。下面又接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岂不是重复吗?并非如此,因为这是从形式逻辑来看的。(在此插入一句话,诸位须知,在西洋及印度哲学及宗教中,都很讲究“逻辑”一门,所有的思辩,都必须合乎逻辑,且有很严谨的规律及形式,论说之人绝不可不遵守,佛法也一样遵守这些逻辑规矩来作论说,而佛法中的逻辑学称为“因明学”;《心经》中这段经文,就是依照因明学的方式来提出立论的。有心者可研究一下因明学,则更能通达佛理。)从论理学来看,“非不同”(“is not different”)并不等于“就是”(“is”),亦即:“is not different”,≠“is”,换句话说,“不是不一样”并不等于“一样”(“not different”≠“the same”),逻辑上,为了陈述的表现正确且严密,避免暧昧、模糊不清,所以必须要这样换个方式再叙述一下。虽然在一般人日常的语言看来好像是差不多的,可是在逻辑上而言,不能当成是一样的。因为在这两种陈述相辅相成之下,便令整个立论严密完整(有如密不通风),无懈可击,因此第二个陈述是绝对必要的。所以,“色和空不是不一样的,空和色也不是不一样”;又,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再进一步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从“消极”方面来说:消极而言,它们“并不是两回事”。然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更进一步从“积极”方面来讲,“其实它们是同样的东西”。
我现在来作个譬喻。例如:我在圆形的白板上画一个红色的同心圆,另外再画一个等直径红色的同心圆,又画一个蓝色的同心圆,于是白板上就有三个同心圆。我说:红色的圆代表“色”,蓝色的圆代表“空”。然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句话说,“红色的同心圆”实不异于“蓝色的同心圆”,而“蓝色的同心圆”也不异于“红色的同心圆”;其实更进一步讲,“红色的同心圆”就是“蓝色的同心圆”,而“蓝色的同心圆”也就是“红色的同心圆”。为什么?因为等直径、等圆周、等面积,而且同在一平面上,所以是“不异”,故是“一样”。这样讲你们可能稍微懂了一点。我现在再作一个譬喻,你若不能了解下面这个譬喻,则这一段经文根本无法通达,会变成只是一个玄之又玄的“玄学”。不过我现在一讲,你们可能马上就懂了:这一个圆形白板代表真如本性,“色”和“空”都是在真如本性上所画出来的两个“同心圆”,所以“真如本性”、及“空”与“色”,三者皆等直径、等圆周、等面积、同在一平面上(等直径、等圆周、等面积,是指“内涵”相同,在同一平面上,义指“本体”相同),是故不同而同,但也同而不同。这样有趣味吧?够深吗?很深且又很有趣味。你如果不了这个是真如本性的话,你再怎么说,也都是言说戏论,辩来辩去,还是搞不清楚,等到我们讲“心经奥义”的时候,再更详细地发挥、阐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经文是简化(省略)的说法,若把它完整地陈述出来,则有如这样:“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你看他(玄奘法师)翻译得多漂亮:“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真是神来之笔!今天先讲到这里。请合掌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
壹、心经显说——第五节
今天继续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昨天讲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先简单复习一下,因为也许有人昨天没有来,前面一段没有听到。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或度彼岸。全句即“大智慧到彼岸”之义。
“心经”:“心”是心要;“经”是贯串或门径。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同一尊菩萨,同体异名;前者为法身之名,后者为应化身之名。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在深深地修行“智慧到彼岸”之法门的时候,忽然彻悟了,而以智眼照见了身心五蕴都是空无自性(无自性空),因此而能够超越一切的苦难、苦灾厄。
“舍利子”:这句话是佛说的,其意涵:“舍利子,为什么呢?”佛在经文一开始先像讲故事一般地作了一个陈述,讲述过去已发生的一段事实,然后再回到现前来,问舍利弗。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就是舍利子,是同样的意思,“舍利弗”完全是翻译梵文的音,“弗”即是“子”的意思,“子”是翻译它的意思。世尊在此呼舍利弗,可以等于表示如下的意思:“舍利弗,为什么呢?为什么观自在菩萨照见身心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时候,能够度一切苦厄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即是世尊回答为何“行深般若”之后能“度一切苦厄”之原因(或原理)。因为色和空是无异(没有不同),空和色也是无异,更进一步说,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因此可说是“色空一如”。不但是“色空一如”,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因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那么受、想、行、识也是一样,即是表示:受空一如、想空一如、行空一如、识空一如。
整个陈述起来,在“受蕴”方面即是: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在“想蕴”上: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在“行蕴”上: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蕴”也是一样: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整个的陈述玄奘大师就用“亦复如是”简单概括了。
【舍利子,】
“舍利子”:这是以下另外一个陈述。
【是诸法空相:】
这个也常常很不易解,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很理想的解释,我现在试着诠释一下:“是诸法空相”也就是这一切法空之相,“空”有一个形状,虽然是空,但是它还是有一个相状,佛在此即是说:“现在我们来尝试描述一下这个观自在菩萨所证到的“空”的相状——也就是试着申论一下“空”的样子是如何呢?”在经文中的“是诸法空相”的“相”字下面,应该打个冒号(colon两点:)表示总起下文,下面的经文即是解释此空理之相状。这“空理”长得什么样子呢?请看: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三个对子,可以用引号把它括起来。这就是“诸法空”的“相状”,换言之,诸法的无自性空,其相状是什么样呢?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现在来解释这三个对子:
“不生不灭”:“生灭”就是有为的相状、或生死的相状,生灭即是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亦是无常法,法若“无常”,就表示有生有灭——若无生无灭,便非无常。“生灭”之义换个说法,就是“来去”:生就是“来”,死(灭)就是“去”。我们在这个世间出生,便是“来”,我们死掉的时候,就是“去”,因此,“有来有去”即是“有生有灭”,此即是世间法。然而诸法无自性空的相状,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也就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究竟无来去,这些(“不生不灭”等)指的都是究竟之法性,而不是表面上所现的相。
“不垢不净”:这一切法空之相状,其中除了没有真正的生、灭之外,你不能说它是污浊、垢染的,或是清净的,因为诸法的空相,是离于清净或垢染的。
“不增不减”:兹举个例子来解释此句。我们现在不是在学佛吗?学佛之后,你试自问:“我获得(增加)了什么东西呢?”你或许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在诸法究竟的空相之中——没有什么增加,也没有什么减少。有句话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其义即是:即使在圣人之中也没有增加,在凡夫而言也没有减少。那是指什么呢?那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于凡于圣都无增损:修道、悟时成圣,于彼成圣之际,其真如本性并无任何增加;在凡夫位愚迷之时,其真如本性也未曾减少。
我在前面已经点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根本指的就是“真如本性”,唯有“真如本性”才能够具如是的功能、如是的相状,所以在《般若心经》里讲的“空”,根本可以和“真如本性”画一个等号(equivalent),指的是真如本性而言。如果有生有灭,那是无常法,有染有净,也还不是最高的;有增有减,也非是究竟的——唯有真如本性才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可以回顾《六祖法宝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在大悟的时候,讲了一个偈子:“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即是一种Surprise“想不到”之义:真想不到真如本性是本来就没有生灭!真想不到真如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但是,因为凡夫迷的关系,所以见有生灭、有染净,因此,才会跟有生灭、染净的有为法相应,因此堕于生死。然而这些都是无上法,讲的都是最高的东西,若不能作如是解,则即使作无量言说揣测,也还是茫然。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又是另一个陈述(statement),前面所说的“是诸法空相”,乃指这一切法空的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这样的性能,故说“空”中无“色”,亦即,在这空无自性之中,你找不到“色”的自体性。
“无受想行识”,即无受、无想、无行、无识,也就是讲没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因为诸法空是不生不灭,所以它里面就没有这些受想行识;所谓的“无”,是指“究竟无”,并非“幻相无”。读到这里,你可能又是一头雾水,怎么会无受想行识呢?明明是有,怎么会没有呢?现在我再作个譬喻以说明之。例如:晚上的时候,你拿一盆水,在月亮下放着,你看到空中有一个月亮,盆里也会有一个月亮,然而盆里到底有没有一个月亮呢?没有。可是你明明看到盆里有一个月亮,而空中的月亮有没有跑到盆里面来呢?没有。空中之月实在没有跑到盆里,但是你还是明明可以在盆里看到月亮!如果把盆里的水搅一搅或是晃一晃,盆里的水就荡漾不定了,此时你还能看到月亮吗?便看不清了。所以,盆里的月亮是“因缘生法”,即是:因缘而生的,但实在是“生而不生”。这里的“因缘”是指什么?那“因缘”就是:你要拿一个盆,里面要装着水,而且要端到户外、放在月亮下,不能放在屋里,如果放在屋里的话,还是看不到月,而且那盆水还不能晃动,水面要是平静的,若有如是种种因缘具足和合之下,你才可以在盆里看到月亮。可是月亮明明并没有从天上来到这盆里,我们清醒的时候,知道盆里实没有月亮,但是我们糊涂的时候,例如喝醉时,恐怕就会像李白一样,到水中去捞月了。然而因为有种种因缘会合而确能成就了“盆里有个月亮显现”这件事,可是在那当下,盆里面也没有“实在的月亮”;虽然盆里并没有实月,然而我们还是因为种种因缘会合,而可以在盆中看到月。
因此,盆里有没有月?你说:“有”,这是对的;
又对同样的问题:“盆里面有没有月”?你若答说:“没有”,也是对的。
然而,反过来说,盆里面有没有月?你若说:“有”——这是错的!
再问,“盆里有没有月?”你说:“没有”——也是错的!
盆里有月,是对的,没有错啊!你看到盆里有月,由于此表象所现之月乃因缘生法,此时你所看到的是因缘所生之幻法;然而盆里没有月,也是对的,没错,“究竟无月”,注意这个“究竟”二字,我们不看那个幻相,因为盆里所现的相——是因缘生法、即是幻相,无实;所以,以究竟来讲,ultimately是没有月的,那个“究竟”即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字: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是什么意思呢?“本来”是禅宗的话,禅语的“本来”不是originally的意思,不是指“以前没有”,而是“从本以来”就没有,用英文就很容易解释,since或ever since,是从本以来就没有:不只是现在没有,而是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since就有这个意思,其动词要用完成式,那完成式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所以,从本以来,那个盆里面,根本究竟没有月亮的实体可得,但是,因为种种因缘和合,而生出月的“影像”来,然而“实月”还是没有的,可是虽然没有,看来却像有啊!这就是所谓的“诸法不可思议”之处: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因诸法具如是性,所以才会令愚痴不解法性的众生迷惑颠倒。
再讲一个一般人都没有注意到,诸法不可思议的奥妙之处。就化学而言,我们从初中就知道:H2+O2→2H2O,我们把它视为当然,一定是这样子,毫无疑问的。为什么?因为实验如此;可是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H2+O2→(变成)2H2O,即是水,而原来H2(氢)的“性”和O2(氧)的“性”以及“相”都变了!都完全不一样,好像都失去了?有没有注意到,“氢”H2和“氧”O2各自本来的性及相都失去了,而变成了“水”性和“水”相。因为氢气(H2)本来的性是能够“自燃”,而氧气(O2)本来的性是能够“助燃”;但是水的性就完全不一样,而且正好相反:水性非但不自燃,也不助燃——而且还可“灭燃”!这岂不是太奇妙了吗?再反过来说,氢加氧变成水以后,H2和O2的性与相都没有了,甚至于转变成完全相反的性质之物,它们的本性与本相都完全失去了,而且变成完全相反性质的东西。可是很奇怪,当你把水电解以后,它又会回复原状,氢还是氢,氧还是氧!又恢复其各自的本来性相。但是请问:在还没电解以前,氢和氧各自之性跑到哪里去了?藏在哪里?电解之后,氢氧各自之本性,又从哪里跑回来?能回答这问题吗?
因此,氢氧之本性在和合成水之后,有没有失去呢?——可说是“失而不失,不失而失”,很奇妙,是不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法都是如是奥妙“不可思议”,有如幻化,所以,经中说:众生界“不可思议”,佛界“不可思议”,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不可思议”,这就是禅宗最深的一个道理。然而,我们众生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都喜欢“思议”,我们如果没把事情“想通”的话,一定很苦恼,或很懊恼,而且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可是很奇怪,有些人问到某个程度,觉得可以了,就信受了;有的人则须问得多些,有的人问得少,有的人甚至问到砂锅都已经打破了,不但打破而且还打碎了,他还是想不通,还是不能信受,这种就是“铁齿”的人。因此,唯有大根器、善根、智慧具足的人,才能直接顿入不思议境界,凡夫的这些种种思议、推理的过程对他来讲,都是rubbish,garbage(垃圾),他都不需要,而直接一门顿超,当下离言,顿入不思议境界,顿然了达“诸法如是故”或“法尔如是”的甚深不可思议境界。
“顿入不思议”就是放弃一切凡夫、世间、外道的思惟和议论。“思”即是思惟,“议”即是议论。所谓“思惟”是什么呢?思惟——是第六意识的功能,第六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分别”(Differentiate),分别一切性相等。我们之所以能够发表言论、陈述种种意见,主要是依第六意识的功能;但是,我们种种的邪见、妄想……等等,也都是依于第六意识的运作,所以,我们在念佛、打坐的时候会打妄想,也是因为第六意识的关系;如来说种种法,主要也都是为了破除我们的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让我们不要堕在凡夫依于六识的妄想言思议说境界,而入如来境界。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心经》的深刻意义2023-08-04 18:48:07
《心经》略讲2023-08-11 09:11:46
《心经》掠影2023-08-05 01:16:54
《心经》的深刻意义2023-08-04 18:48:07
《心经》略讲2023-08-11 09:11:46
《心经》掠影2023-08-05 01:16:54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