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修持诸法空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大家不要以为这句话重复了,其实它是更扩大我们的视野。刚刚是从色、受、想、行、识──我们肉体与精神来观察,现在则包括外在的一切境!所以说,依、正二报的世界要全部摄取在空性中。现在讲诸法的空相,是透过前面的思惟,加上整个佛法的横面和侧面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诸法空相」是什么?第一是「不生、不灭」,这是直接依果地而有的见地展现。
我们要知道,在修行意义上所谓见、修、行、果的分别,其实是没有固定的,它是依据我们所设定的内容,来看这个见、修、行、果。譬如,我们讲“大圆满见”,大圆满见是什么?即是「本来清净」见,这是中观思惟的最终结果。
什么是本来清净?这杯子清净吗?依大圆满见而言,这杯子是清净,现前一切都是本然清净,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现前都是佛。所以,这样是不是一切不生、不灭之处,就是本然清净;这样思惟、现证的结果,就是到达大圆满的见地。又如大手印的见地是法身见,只要我们巩固法身,不去理会一切妄念,因为妄念终归要回复到法身。这大手印的见地,犹如是唯识思惟到圆成实性时的大圆镜智一般,所以唯识见的果地,即是大手印的见地。
如此,所谓的见跟果是不固定的,某一些见地,恐怕就是某一些基础修法的果地;而某些修法的果地,恐怕就是某些修法上面的见地。因此,我们在修法时,要仔细分别它的见、修、行、果,使我们能轻易证悟,但不会被见、修、行、果缠缚了。
诸法空相,第一个提出的就是离于生灭的对待,这是《心经》在建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而这生、灭、一、异、来、去、常、断八不当中,其建立点是在「生」上面,所以,生灭不到之处,即是显现八不中道了。其实,只要现见无生,就是无灭。
至于如何了知八不中道是建立在「生」的上面呢?初期我们要依“不生、不灭”这句来思惟,然后扩大到八不,要思惟生、灭、一、异、来、去、常、断,都是空相。空相即是一切都是空的'!而诸法则是一切宇宙所有万法;涵盖一切无穷无尽的万法,都叫诸法。而生相上的功夫,就是了知宇宙中一切的万法,都是空相。
我们要仔细思惟:从第一个见地-不生、不灭,再扩大到一、异、来、去、常、断,不可胡乱思惟。仔细思惟分辨,到最后都很清楚,没有疑惑时,才会发觉到:原来整个八不的建立,是依生灭所立,而整个生灭在思惟之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本不生。于一切本不生完全现前了解之后,即证入无生法忍。
整个法界本然实相现前,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见地,依它而建立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因此《心经》立不生不灭,以摄八不中道。其次在诸法空相中,再立「不垢、不净」的见地,垢与净的分别,往往在修行到最后,会成为一个很麻烦的障碍──清净僻。清净僻会障碍我们的菩提心,也是障碍大悲心的毒药,它不能让我们了知五毒就是五智。通常,分别垢净是修行时所建立的种种次第,但不要被次第所固定,而没办法了知次第也是现空;因为一切现空是离于垢净的。虽然修行起先要清净,但是在这里则要离于垢净。
不垢不净的空相,是要我们建立染污不可得的见地。而这染污不可得的见地,是从不垢净消极的否定面,所提出一个积极的正见,是一有力的见地,能积极的帮助我们建立修行的见地。但是我们要注意:若没不垢、不净为基础,讲染污不可得,恐怕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如果能了解不垢、不净之后,从清净道进入,从自身清净而能立足于不垢、不净的确定境界,然后再建立染污即不得的境地,就有助于我们修行了。
「不增、不减」,一个修行人,在修证的立场上,会不断地清净自身;也就是在修行上,在佛法的增上缘方面,会不断的增进真谛而减损俗谛;就小乘行者而言,是对的。但就大乘菩萨而言,是一个很可怕的错谬,这错谬会伤害菩萨慧命,会伤害大悲心。因为一有增减的缘故,平等性智就变成不能完全现起,所以要注意这个-不增、不减。
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就如同《永嘉玄觉证道歌》所讲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而垢衣亦不可得,这即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诸佛不可得。我们在整个观行的境界,要从断除增减的对待,到诸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的无所得境界。
这「不灭、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见地,我们要清楚确认到随时随地都能现前的体证;在行为上碰到问题,心中生起纷扰的时候,要将心收摄回来,再思惟,把正见确立!正见上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动摇,也不能有一剎那的离开,如此才能有益行持。
现在再讲诸法空相的体:「是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断除色、受、想、行、识的分别而已,在此色、受、想、行、识的执着根本上,要在空中全部斩断。这个斩断是让我们连这对待、假名都没有。
让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从人体身心的五蕴,到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全部现空。
前面的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生命主体的观照;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客观对境的观察;眼界乃至意识界,是从六根、六尘所生的六识,这十八界做整体的观察,都要空的。
这是从一个横向面来看,整个宇宙的现前,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要断除,但断除并不是不能作用。很多人说:「诸色要断,色根要断,所以无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尘是空,故我们眼观色尘,就看不见了。」如果我们也存有这样的见解,可就弄错了!因为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无眼根,那我们怎会看到色尘?因为连眼根都没有了,当然眼根、色尘所相应的十八界也都没有了!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看不见、听不到,叫做无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我的耳根听不到,我的鼻根闻不到。不是这一切现前都是无,而是连一丝一毫的执着都没有,因而一切现象也就没有「有与无」的问题了。但一般人思惟到这里,可能会心生恐惧,这是很微细的我执出现,我们要继续断掉这微细的我执,不要害怕。
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要断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凡夫流转,从无明到老死;圣者还净,断老死到断无明。
而《心经》在此,直接让我们跳脱十二因缘,而不是要我们从染污的十二因缘中,经还净的历程来断得;这样的断得,在《心经》的看法中还是次第断,不是从根本断,还有枝叶残存。这样次第还净的过程,是不是能够同时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它有一个断的次第流程,从老死断、生断、有断、取断,到最后无明断。这样做,是一个次第思惟的过程,不是直显根本。
那《心经》要断什么?断修道法执。我们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这些能观、所观的一切,诸境现断。现在我们的流转因缘、修道道法亦断,所以是彻彻底底的从根断除,进入寂灭。这并不是让我们在有毒的东西长出来时,把它剪掉,而是将能产出诸毒的东西,连根拔除。这样的见地,是和修、行、果同时出现的。如果能现证的话,就是这样;若没有,即是在次第思惟。
依据这个正见来思惟,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明都没有,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所以说,修道不可得。此时,我们再回头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是很有意思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它不也是一种不增、不减的过程吗?无明尽是什么?无明尽就是断无明,增长智慧;而无无明尽则是将断无明、增长智慧这样的分别也破除了,而证入不增、不减的境界!此刻,连无明无明尽都不生,所以是不生、不灭。
我们不要贪染,以为「无明尽」是好,「无明」是不好,这当中在「不垢、不净」不是含摄了吗?后面这句话,还是前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所有缘觉修道,全部破除,把二乘所修证的最根本境界,全部破除掉;因为法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有所修行的话,只是了悟到实相而已,而不是从实相中增加什么。
又「无苦、集、灭、道」,更将二乘的见、行、果,全部在这边给彻底断除,因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也!这不是二乘所共行。
总结来说《心经》的见地。第一个,我们要现见了知五蕴皆空,即透过思惟,了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了解五蕴都是空的。
透彻了解之后,更进一步了解五蕴现空。五蕴现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如此才能从空中炽然现起大作用,行大菩萨道。所以在第二个,就是要断绝「不异」的思惟差别,断除我们在时间上的相续过程,把三轮在此中间全部断掉。能思者、所思者,剎那间全部要断除。
第三个,现前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是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者来总摄。这三者就是诸法的空相,而我们现前了知空相就是如此的时候,也了悟出空的体。空的体是什么?它跟空相是相应的体相,是不二的,空的体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所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二乘圣者所修证的见、行、果,都是不可得。而我们在真谛上清位的增长,与在世间谛所断除的染污,于此都是不立,所以说是「不垢、不净」。清净的增长、厚实,染污的减少、消灭,也都是无所得,因此也就是「不增、不减」。
由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使我们触摄到空所面对的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现起的一切,都是生灭不到的境界,垢净不可得,增减亦不可得。
五蕴、六根……等等这些法相,只是表义,事实上,它代表了一切我们所建立的诸法。因此,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得知,我们也可以说无三界,可以说无四生,乃至无十法界,都可以建立,所以无一切。那么,当心生起这现象时,就可以透过我们的智慧,彻底地斩断一切的执着。而当这一切执着都消灭,无一切的时候,炯然现起般若波罗蜜多的心髓,而这个心髓能使如幻的我们,到达远离生死的彼岸。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依大经 广论略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023-08-13 09:16:25
禅心经语2023-08-10 22:27:59
心经的现实巨大效用2023-08-07 10:34:29
依大经 广论略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023-08-13 09:16:25
禅心经语2023-08-10 22:27:59
心经的现实巨大效用2023-08-07 10:34:29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