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

更新时间:2023-08-09 14:02:47 来源:高考在线

  宋代词家中,辛弃疾可谓用典高手。他常常将生活经历、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等通过以典言事、以典遣怀、以典明理等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辛弃疾壮词用典恰切,蕴涵丰富,形成了旷达而不粗率、刚健而不生涩的“豪艳相映,刚柔相济”的豪放词风。

  一、单典独用

  这种用典形式不唯辛弃疾壮词独有,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普遍存在,是诗词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技巧。辛弃疾壮词中,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常随时借用古人、古事表情达意。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老而思用的耿耿报国之情;“可惜消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东晋大将军桓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和苦闷。

  二、类典合用

  辛弃疾的壮词常把内容相似或相关的几个典故合用在一起造出强烈而充沛的情势和语势,从而达到言情明理之目的。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用孙权和刘裕这两个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英雄的典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希望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借“玉环”“飞燕”的故事警告了离间者和嫉妒者;《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上片中的“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连用“亚父”范增“将玉斗拔剑撞而破之”的故事和范蠡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的故事,以同姓范增、范蠡比好友范南伯,希望他能成为“二范”那样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人物,竭诚尽智地为光复祖国大业作出贡献,并劝范南伯“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下片中的“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连用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典故、南齐将军周盘龙回答周世祖戏问“貂蝉元出兜鍪”的典故、南朝宋大将军宗悫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的典故、孔子“杀鸡焉用牛刀”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他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是建议范南伯多积累战功,争取占据参预朝政的要位;二是惋惜范南伯虽然有宗悫一样的才华,却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的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三是鼓励范南伯要努力争取“牛刀初试”的机会,而不应长期 “牛刀杀鸡”。此外,《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和《念奴娇·我来吊古》中也有类似的用典现象。

  三、一典多用

  主要是指同一个典故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以表达作者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例如,有关三国陈登与许汜的典故,辛弃疾的词作中就出现过三次,分别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的“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和《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的“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这是因为,在天下大乱的三国时期,陈登忧国忘家,心怀“吞灭江南之志”,手无一兵却助曹操消灭了一代枭雄吕布,而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却只知道求田问舍,在陈登眼中就是个“睡下床”的角色。辛弃疾反复使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他要像陈登一样忧国忘家,心怀天下,而绝不像许汜那样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安危去“求田问舍”,钻营个人私利,并暗含了他对不顾国事、钻营私利、投降卖国的许汜之流的批判,以及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无限忧虑。

  有关孙权的典故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出现过两次,分别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之所以喜欢使用孙权的典故,是因为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与孙权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环境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孙权自然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偶像。辛弃疾引用孙权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英雄的仰慕、崇敬、向往以及对英雄难觅的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收复中原、抗敌心切的报国之情。

  四、正典反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反用晋人张翰因思念家乡莼羹鲈脍弃官隐退的故事,表达了他面对南宋危机四伏的处境而耻于弃官归隐的决心和坚持御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辛弃疾借陈皇后千金买得司马相如《长门赋》失而复宠的故事,委婉地说出了他虽入“长门”但想像陈皇后一样通过《长门赋》重新得庞已无可能,进而表达了他对自己受人排挤、怀才不遇的无比愤懑,也充满了对妒才嫉能者和国势日下的南宋朝廷的无情讥讽。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的“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辛弃疾借温峤过武昌时“犀照牛渚”洞察幽微的典故,表达了他虽想挥军北伐却遭到诸多“妖魔鬼怪”的掣肘,以至于陷于力有不逮、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进而曲折地斥责了那些偏安江南的权臣的投降误国的行径。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的“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辛弃疾借“大宛汗血马”“伯乐遇千里马”“燕昭王收骏骨求贤”等三个典故,真实地写出了他和陈亮等有志之士虽有宝马良驹之才且足以驰骋疆场,却在抵抗金兵、收复国土中只能像千里马汗血拉盐车一样膝折尾溃,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王朝只是表面上摆出一副像燕昭王花五百金买骏骨的爱才姿态而实际上却在埋没人才与压制爱国志士的社会现实。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际等具有特殊性,所以其词用典较多,词旨曲达,读之只有细味典意才能深入其“沉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