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剖析

更新时间:2023-08-18 02:16:13 来源:高考在线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剖析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它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②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课时目标和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第二课时,教会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二、案例再现

  师导入:徐志摩,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离去,35年的匆匆时光,终结在一程诗意的飞行、坠落。他没带走人世的一片云彩,却把爱的信仰、自由和美留给了人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

  师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美。

  师问:它美在哪里?

  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踊跃发言:

  生1:语言美。

  生2:用词美。

  生3:修辞美。

  生4:意象美。

  生5:景物美。

  生6:意境美。

  生7:情感美。

  生8:韵律美。

  生9:音乐美。

  ……

  师:用词美和修辞美是语言美的表现,景物美也就是意象美,一个个美好的意象又组成了美妙的意境,而韵律美又是音乐美的表现,下面我就就来赏析这些美在文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各方面的美的体现)

  师:用词美表现在哪些地方?(板书:用词美)

  生1:“轻轻”这个词用得好,它反复了三次,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

  生2: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生3:“悄悄”这个词用得好,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生4:“悄悄”这个词说明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生怕惊醒了它。

  生5:“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6:“金柳”“艳影”用得好。

  师问:“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因为柳树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婚纱,色彩光泽鲜艳。

  师问: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生7: “揉碎”这个词很美,很梦幻,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生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中“甘心”这个词用得很好,表明我对康桥的嫉妒喜爱。

  生9:“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句中“沉淀”一词用得美,写出了作者让过去的生活在自己心底积淀下来,永存心底,这里也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总结: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优美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师问:文中的意象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板书:意象美)

  生1:意象“金柳”,柳者,留也,寓不舍之意。杨柳镀金,柳影婀娜,如新娘般艳丽,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2:“云彩 ”这个意象很美,写出了作者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之情。

  生3:“青荇”这个意象很美,青荇在柔波里招摇,写出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眷恋之情。

  生4:“潭水”这个意象写出了作者将留恋已经融入到了康桥的风光中。

  生5:“长篙”“星辉 ”这几个意象的使用让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师总结:“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将“青草”“星辉”这些意象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无限的欢喜和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板书:意境美)

  生1:“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生2: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

  生3:那西下的夕阳,那河畔的金柳,那河底的水草,那汩汩的清泉,那绚烂的彩虹,那柔柔的水波,勾画出了康河那妩媚旖旎的风光。   生4: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后面是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这一切互相交织,相映成趣,构成了康桥迷人的晚景,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

  生5: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师总结:全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师:整首诗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回肠荡气,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首诗的修辞美又是怎么体现的呢?(板书:修辞美)

  生1:“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这个修辞很美,新娘是漂亮的,让人神往的,这样就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生2: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这里拟人修辞很美,诗人写活了对康桥的浓情蜜意。

  生3:“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康桥的一片情意。

  生4: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色彩绚丽的,因此这个比喻很美。

  师问: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作“天上的彩虹”?

  生: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少女,所以颜色是多彩的。

  生5:“夏虫也为我沉默”,用了拟人修辞,作者压抑自己,写出了自己无法放歌的惆怅。作者要离别了,悲伤情绪感染了夏虫,衬托了自己的依依不舍。

  师总结:诗人巧妙地借用了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康桥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离别时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中彩虹”带着作者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旧时时光,以至于诗人想把自己变成一条水草,醉卧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远的爱抚。然而重温旧梦,最终又被好梦难圆的伤感所打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代代世人久久不能忘怀。

  师:这首诗的情感美又是怎么体现的呢?(板书:情感美)

  生1:“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表现诗人渴望投入康河的怀抱,让自己尘世的心灵得到彻底洗涤的愿望,也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生3:美梦“揉碎在浮藻间”,这个句子散发出作者的一缕淡淡的哀伤。

  生4:“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将“梦”沉淀在心爱的康河中,引领着诗人重温往日康桥的柔情,重温往日那刻骨铭心的恋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深深眷恋。

  生5:“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高歌一曲。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很高兴的。

  生6:“但我不能放歌”, 写出了诗人内心交织的依恋、无奈、惆怅的复杂情感。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

  生7:“作别”“荡漾”“甘做”“别离”“沉默”这些词反映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正是来自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从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爱得深,离别时惆怅也越深。

  (师板书:惆怅―热烈―怅惘―恋情)

  生9: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

  师: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

  诗歌的音乐美又是怎么体现的呢?(板书:音乐美)

  生1: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生2: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3:诗节匀称,诗句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4:回环复沓,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师: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练,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总结: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事实上,《再别康桥》之“美”,不仅仅限于以上这些,我们只要稍加用心,就会发现其中还蕴含有人情美、个性美、语言美,等等,同时它还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对新格律诗要求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就在美读当中结束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再别康桥》是诗美艺术的“汇演”,真正地体现了诗人的主张,值得我们去品味探究。

  四、案例反思

  本堂教学成功之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由于采用了这种创新教学的设计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极大地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了解并具体实施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变得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此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解读意象,领悟诗情,交流分享,教师点拨,在品读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及审美体验。

  不足之处:在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饱满的诗情和机敏的应变能力。因此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引领者,必须首先对诗歌有独到的领悟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拨云见日看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