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杨贵妃惨死马嵬坡真相
杨玉环天生丽质,是大唐最美丽的女人,加上她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能诗又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享受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后人虽说贵妃是红颜祸水,但随时间推移,同情多于指责。贵妃毕竟是宽厚妇人,并不参与朝政,并不妖艳祸国,她只是玩乐于歌舞诗琴,不失为四大美女之一,马嵬坡案件时年仅38岁。
关于她的生死是众说风纭,莫衷一是,争议千年不断。有说她流落民间,在白居易《长恨歌》中说唐玄宗回銮后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又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还有说她远走美州,还有说她漂流到日本。其人其事,受世人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狼狈出逃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呀?他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可是,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唐玄宗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难道潼关丢了?怎么办呢?赶紧跟大臣商量对策吧。宰相杨国忠怎么说?他对着群臣痛哭流涕。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玄宗。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禄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了。想想唐玄宗最后就信任这样的宰相,真是让人叹息。
可是,光推卸责任没有用,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做啊?这杨国忠倒是早就想好了。他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暂时放弃长安,避一避风头吧。往哪儿跑呢?往蜀地跑!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杨国忠一直担任剑南节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了,便于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剑南节度使也是玄宗时代的十大军区之一,有三万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问题。第三、蜀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比较富裕,能够养活一个流亡政府,而且,自从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就派人在剑南增修城池,储备物资,打算实在不行的话就跑到这儿来避难。没想到现在不仅自己需要逃命,连皇帝也需要逃命了,那自己之前的储备就更有先见之明了!杨国忠这个逃跑方案提出来,群臣是什么反应啊?根据史书的记载,大部分官员都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个低级官员说话了。他说:“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说话的是谁呢?监察御史,同时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大敌当前,高适以一介书生,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真是给天下读书人增色!
逃跑还是守城,两种方案摆在唐玄宗前面了,唐玄宗会选择哪一个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换到三四十年前,也许唐玄宗还有这个劲头,但是这时已经是天宝十五载了,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经颓唐下来,不是当年那个拼命三郎了。所以,基本没用做什么思想斗争,唐玄宗就打定主意了,跑!怎么跑呢?为了保证安全,唐玄宗先释放了一个烟雾弹,声称要御驾亲征,把宫廷的钥匙也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保管,好像皇帝真的要出征迎敌一样。但是,就在做完这场秀之后,当天下午,唐玄宗就悄悄地从日常生活的兴庆宫转移到了长安城北边的禁苑里。到了禁苑,可就是禁军驻扎的地盘了。晚上,唐玄宗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重赏禁军,挑选了九百匹战马待命。第二天,也就是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凌晨,蒙蒙细雨之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住在宫里的皇子、公主、妃嫔和皇孙,还有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和他们的家属,以及高力士等等几个亲信宦官,在几千禁军的护卫之下,脚底抹油,顺着禁苑的西门,溜了!
这次逃跑可是太不地道了。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人,剩下的谁都没告诉。甚至连住在宫外的皇子、公主和妃嫔也都抛弃了,更不要说一般大臣了。所以,就在六月十三日当天早晨,文武百官还像往常一样来上朝呢,直到宫门前,也都没看出任何不对的地方,仪仗队整整齐齐地列队站岗,甚至宫里面铜壶滴漏的声音都能听见。但是等到宫门一打开,里面可就全乱套了,只见宫女们大呼小叫,四下乱跑,都说皇帝找不着了!这一下子,局势可就乱了。王公大臣知道皇帝丢下他们跑了,也赶紧往外跑。城里的达官贵人争着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争着往城里跑。为什么呀?趁乱抢金银财宝呀。把王公贵族的宅第打劫一番还不算,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点王法都没有了。
不是说唐玄宗把宫禁的钥匙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了吗?现在皇帝跑了,边令诚怎么处理这些钥匙啊?他把钥匙封好,直接派人送给安禄山去了。这个边令诚,也算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了,半年之前,就是他进谗言,挑唆唐玄宗杀死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现在,边令诚居然不等安禄山来接收长安,自己先急急忙忙把钥匙奉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唐玄宗用人不明,在这里就可见一斑了!
长安乱成一团,唐玄宗的逃难之路是否顺利呢?虽然唐玄宗预先作了安排,但是,实际遇到的困难还是比他想象的多多了。他都遇到什么困难了?首先就是没饭吃。唐玄宗一行不是凌晨出发的吗?到了上午九点,来到了咸阳望贤宫,该吃早饭了。本来,唐玄宗在出逃之前,是派了一个宦官王洛卿去打前站的。让他告谕州县官员,沿途安排食宿。可是到了望贤宫再一看,一个接驾的人也没有。为什么呀?原来,咸阳县令一听王洛卿说皇帝都逃跑了,干脆,两人一起搭伙,也跑了!直到中午,这顿早饭还没吃上。没办法,杨国忠只好跑到市场上,自己买了几个胡饼,先给皇帝垫补垫补。可是,其他人还是没有吃的。这时候,周围的老百姓听说皇帝来了,也都慢慢围过来了,玄宗放下架子,问他们:“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只要有只管拿来,给孩子们充饥。”百姓一看皇帝可怜成这个样子,争着献上自家的饭。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东西呀,饭里头还掺上了好多麦粒和豆子。我们不是讲过,唐玄宗的女儿们给他献食,一顿饭就要耗费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吗?那是何等的锦衣玉食啊!如果在往常,这些王子皇孙哪里吃得下这样的东西啊!可是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唐玄宗的小王子、小公主们饿透了,也顾不得挑剔了,争着用手抓着吃,一会儿便吃得精光,还没有吃饱。看到皇上落到这个份上,百姓们都忍不住哭了,玄宗也掩面而泣。
这时候,有个叫郭从谨的老人家走到玄宗身边,进言道:“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唐玄宗听了,赶紧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如果不是落难至此,唐玄宗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到这样的百姓,听不到这样的肺腑之言了!
离开咸阳继续往西走,十三日半夜,唐玄宗一行走到金城县了。金城本来叫始平,当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在这里送行,才改名叫金城的。金城县的情况还不如咸阳县呢。咸阳仅仅是县令逃走了,金城不光是县令逃走了,连老百姓也逃了个差不多。玄宗一行人来到驿站,驿卒也逃走了,驿中连一盏灯都没有。这时候,玄宗他们已经走了整整一天了,人困马乏,黑灯瞎火,谁还管什么尊卑贵贱啊,横七竖八躺了一地。皇帝的尊严、宰相的权威、贵妃的娇贵,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都荡然无存。
二、马嵬之变
玄宗逃跑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接着走,到中午的时候,就走到兴平县的马嵬驿了。也就是在这时候,军队里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禁军将士们开始抱怨起来了,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也很好理解,经过一天半的折腾,禁军们这时候都已经又累又饿,疲惫不堪了。而且,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他们的父母妻子都留在长安,现在越走越远,前途渺茫,归期更渺茫,身体的困顿在加上精神的绝望,士兵之中的不满情绪也就越来越严重,眼看场面开始有点失控了。怎么办呢?
我们说过,禁军的首领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可是个老臣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前,唐玄宗诛杀韦皇后,陈玄礼就是前敌指挥官。现在,陈玄礼听着战士们的抱怨,心里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什么感觉?政变!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种愤怒情绪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话,很可能引起军人哗变,局面不堪设想!可是,怎样才能疏导将士们的愤怒情绪呢?陈玄礼想到了杨国忠。当时,杨国忠招乱基本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天下人说起杨国忠都是咬牙切齿,陈玄礼本人也恨不得杀了他。既然如此,何不让战士们杀了他泄愤!这样一来,既疏导了将士的不满情绪,又为国除害,不是两全其美吗?可是,陈玄礼也知道,一个将军,如果背后没有高层支持,想要杀宰相,这不就等于谋反吗?陈玄礼可不想谋反。寻求谁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杨国忠是他的宠儿,他不会同意。这时候,陈玄礼想到太子了。
太子是朝廷里的二号人物,而且,陈玄礼也知道,太子和杨国忠也有矛盾,何不寻求太子的支持呢?于是,陈玄礼就找到太子的亲信宦官李辅国,托他把杀杨国忠的想法告诉太子。太子李亨怎么反应啊?要知道,李亨对杨国忠早就恨之入骨了。当年李林甫制造大案,打击太子,杨国忠就是马前卒。当了宰相之后,杨国忠还是处处打压李亨。最让李亨痛恨的是,安史之乱开始后,唐玄宗曾经想要让太子监国,这可是太子盼望已久的好事啊。但是,杨国忠害怕李亨上台对他不利,让贵妃衔土请命,以死相胁,迫使玄宗又取消了这个计划。
现在,跟着杨国忠到他的地盘上去,李亨更加绝望了,真要是到了蜀地,他这个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难保了!所以,李亨当然巴不得陈玄礼杀了杨国忠。可是,怎么表态呢?李亨是个谨慎的人,他的表态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子未决”。未决是什么意思啊?未决的真实含义不是决定不下来,而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赞成了。有了太子这个态度,陈玄礼就踏实了。他把禁军的将领召集起来,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这是战斗动员啊,将领们怎么表态呢?他们的满腔怒火果然被老将军激发起来了。异口同声地说:“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愿也!”这样一来,诛杀杨国忠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火药桶已经准备好,现在,就缺少一个引子了。
正好,这时候,杨国忠从驿站外面巡视回来了。他一回来,马上就被二十多个吐蕃人围住了,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刚到长安,正好赶上皇帝出逃,就跟着一起逃出来了。一路上,他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见杨国忠,就拦住他要吃的。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个禁军大喊了一声:“国忠与胡虏谋反!”紧接着,一支箭就朝着杨国忠射过来了,一下子就扎在了马鞍子上。杨国忠一看势头不好,赶紧翻身下马,跑进了驿站的西门,想要寻求皇帝的保护。禁军哪能饶了他呀,追过来,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杨国忠的首级拿下来了。这还不算解气,他们还把杨国忠大卸八块,连他的肉都撕下来吃了,再把他的脑袋用枪挑着,悬挂在驿站的门外了。旁边的士兵大声欢呼。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御史大夫魏方进赶紧出来看怎么回事,一看杨国忠的首级,魏方进吓了一跳,说:“汝曹何敢害宰相!”这时候士兵已经杀红了眼了,看见魏方进,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刀,把魏方进也杀了。另一个宰相韦见素也跑出来看情况,乱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韦见素血流满面。眼看着就要出第三条人命了,幸好有几个士兵认识他,喊了一句“勿伤韦相公。”这才幸免于难。到这个时候,士兵的情绪已经失控了,把驿站团团围住,一时间杀声四起。
当时,唐玄宗正在驿亭里休息,也被惊动了,派左右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左右出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杨国忠谋反,被禁军给杀了!唐玄宗一听吃了一惊,说:“国忠遂反耶?”唐玄宗为什么吃了一惊啊?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候谁都可能谋反,唯独杨国忠不可能。为什么呀?因为唐玄宗也知道,当时不光是叛军声称要杀杨国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杨国忠。所以,杨国忠要想保命,只能紧紧依靠皇帝,他怎么可能谋反呢!说杨国忠有别的问题可以,但是,要说谋反,可绝对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军都把杨国忠给杀了,唐玄宗哪敢再分辩什么呀,只好柱着拐杖,走出驿站大门,慰劳包围驿站的将士。玄宗说:我早就想杀他了,只是还没找到机会,现在你们杀了他,正好。谢谢你们。
现在杨国忠已经死了,你们各自归队吧。可是,话说完了,士兵们一动不动,虎视眈眈地盯着唐玄宗。这一下,唐玄宗可慌了,莫非他们还想要杀我?派高力士问问吧。高力士走过去一问,士兵们说话了:“贼本尚在。”什么叫“贼本尚在”呀?陈玄礼解释得很明白:“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一听这句话,唐玄宗顿时觉得是当头一棒。他愣了一下,说了一句:“朕当自处之。”转身就回到驿站门里了。
进入驿站,唐玄宗顿时觉得天旋地转,简直都站不住了,他倚靠在拐杖上,垂着头,呆在那里不动了。这一两天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他简直无法想象,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吗,怎么忽然连首都长安都保不住,来到这个地方呢!他和贵妃不是神仙眷属吗?怎么忽然要让他处死贵妃!普通老百姓夫妇尚且能够互相扶持,白头偕老,自己堂堂一个皇帝,怎么居然连爱妃都保护不了了呢!看着皇帝久久不说话,韦见素的儿子韦谔急了,他上前说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罢,连着给玄宗磕了几个头,血都流下来了。
玄宗看了看他,呆呆地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候,高力士在旁边说话了。他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话说得太透彻了,如果不杀贵妃,将士们恐怕就要连你一起杀掉了!这一句话把唐玄宗点醒了。
要知道,唐玄宗终究是个政治家,不是情圣。他是爱杨贵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与杨贵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称量,唐玄宗觉得,还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里了,和贵妃诀别。杨贵妃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泪说:“愿妃子善地受生。”礼佛之后,高力士就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之中。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来到唐玄宗身边,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年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绝代佳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对于这场悲剧,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
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三、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场政变呢?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马嵬之变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嵬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民间提到马嵬之变,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杀杨贵妃。但事实上,马嵬之变从本意来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我们讲过,杨国忠当政以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杨国忠都难逃干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不仅是禁军将士想要杀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他,不希望杀了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才发动禁军将士,制造了马嵬之变。所以说,杀杨国忠,才是这场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个事情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政变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后来杨贵妃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呢?我想,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问题了。什么心理呢?首先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一个弱女子,在乱军之中死于非命,这在任何时空背景中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更何况是杨贵妃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悲剧之中,还有比佳人惨死更动人心弦的吗!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编出好多贵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杨贵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来流落日本的说法。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还曾经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那么,杨贵妃是否有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呢?其实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虽然有商贸往来,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还是充满了艰辛。以鉴真和尚为例,他在太平年代东渡日本,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又怎么可能通过漫长的敌占区,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第二个心理就是对盛世的缅怀。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在唐后期的人们对那段安定、繁荣的历史产生了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时候,集丰满艳丽、能歌善舞和荣华富贵于一身的杨贵妃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惨死,也就成为盛世终结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马嵬之变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渐淡化了,而它的悲剧意味则逐渐强化。也就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政变的主人公最终从杨国忠变成了杨贵妃。
第三、我们到底应该怎杨评价杨贵妃呢?传统史家提起杨贵妃,主流评价当然是红颜祸水。认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诱惑下由明变昏,甚至把安史之乱的罪责加在她身上。而现代则有很多人给杨贵妃鸣不平,说杨贵妃基本不干政,杨国忠发迹也和她关系不大,安史之乱更是跟她无关,是无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杨贵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啊?当然不是。因为无论如何,她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主角,没有权力做出任何决策。众所周知,责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没有权力,又怎么能追究责任呢!
其次,也要知道,杨贵妃虽然不是红颜祸水,但也绝不是一个贤妃。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后妃并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种政治身份。人们对后妃的要求并不是不参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参政。什么叫以合理的形式参政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当好贤内助,经常劝导皇帝干好事,别干坏事。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汉朝的班婕妤。当时汉成帝宠幸她,想要带她一起乘车,班婕妤坚决拒绝了。她说:据我所知,凡是有为的皇帝,身边一定总跟着贤臣,只有桀纣那样的昏君才整天带着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车,不是有损陛下的令名吗!这才是贤后、贤妃的榜样。
而杨贵妃呢?她虽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她也从来没有劝导过皇帝要勤政,这难道不是她的失职吗!事实上,杨家一门能够飞扬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纵容有关吗?这样看来,传统史学一提到女人就是红颜祸水固然不对,但是,现在一味强调杨贵妃的无辜恐怕也有失偏颇。最后,我还想说,杨贵妃是一个悲剧人物。杨贵妃本来无心政治,她并不象长孙皇后那样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则天那样有政治欲望,她只是一个爱好唱歌跳舞、爱好享乐的单纯女子,如果能够始终和寿王生活在一起,她本来可以过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是,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为玄宗的贵妃,还是最后横死马嵬驿,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来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后却被裹挟在政治的漩涡中,被暗流吞没。所谓红颜薄命,恐怕更多还是一种时代的悲剧,一种文化的悲剧吧。
杨贵妃之死,就是当朝皇帝都肝肠欲断、无能为力。虽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想来一代才美竟红颜薄命,至真爱情成千古绝唱,无限遐思流于言表作诗一首以示缅怀。
至今飘歌舞, 往事越千年。
娇媚花见羞, 才情帝王缘。
巨手不回天, 自此两渺茫,
飞泪相思雨, 旷古已绝唱。
从心无乱政, 百般六军逼。
遥想朝暮情, 红颜自悲心。
千古《长恨歌》 万载涌遐思。
玉消马嵬坡, 谁人解真迹?
佳人三八载, 不知心恨谁?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唐代杨贵妃题材诗中的意象群2023-08-11 14:23:04
写杨玉环的作文范本2023-08-18 09:03:53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原文翻译以及赏析2023-08-14 10:32:07
唐代杨贵妃题材诗中的意象群2023-08-11 14:23:04
写杨玉环的作文范本2023-08-18 09:03:53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原文翻译以及赏析2023-08-14 10:32:07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