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之师忧比乐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发生争讼也是很难避免的,那么当不幸陷入争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告诉我们,对待争讼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走师卦,另一种是走比卦,那么师卦和比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依据什么作出选择?在作选择时又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易经的智慧:师忧比乐
我们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易经》的道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民族性里面的不可改变的DNA。很多人一直骂中国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其实我最起码观察了40年,当这件事情跟他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时候,那他讲的头头是道,完全在理,可是一旦发现这件事情跟他的利害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他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几乎是毫不讲理的。我读了《易经》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不能怪他。
所以跟中国人讲话,与跟外国人讲话的前后次序是不一样的。外国人可以直截了当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对方也不会怎么样;中国人只要一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中国人同意跟不同意是一样的,同意也只是同意合理的那一部分,不合理的那一部分照样是不同意的。
任何事情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先搞清楚,“我同意”跟“我不同意”完全一样,既然如此为什么讲“我不同意”?这就表示我给你脸色看,我心中没有你,你能把我怎么样?那就糟糕了。我们只要有这样情绪化的用语,对方也马上作出情绪化的反应,那双方就干起来了。不妨先说“我同意,但有些地方可以稍微改一下”,这样他就能接受了。
因此,《大学》才一直告诉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同样的话只要先后次序弄错了,就完全不一样。
《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不可能没有条件。讼有讼的条件,因为人一多,意见就多,而且全世界我们中国人的主见最深。什么叫主见?主见就是对于自己的主张很坚持。中国人很讲情,很重视人情,所以就有一些比较不理性的地方,比较容易情绪化。从春秋开始,我们就争讼不断,搞得孔子都很伤脑筋,最后只好写《春秋》。写《春秋》其实就是讼,孔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要讼,一方面还是不得不讼。用这样的思维来了解中国人,应该比较合乎《易经》的要求。
《孙子兵法》提出两个字——不战。外国人很难接受,说你们嘴上说着不要战,最后还是打仗了,孙武一辈子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不战呢?其实战就是为了不战,站在不战的立场来战,才不会乱战,这有什么不对?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好与《易经》中讼卦的宗旨相合。讼卦的用意,在于消除争端、减少诉讼;倘若不能和解,也要站在不讼的立场来讼,才不致乱讼!然而人类社会中,不平不均的情况不免发生,争讼也就不断,那么一旦发生争讼,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争讼不断,大家把体力精力都消耗掉,这样当然不好。那怎么办?我们就开始想了,人类最早也是跟动物一样的,是斗力,后来才知道斗力的话连老虎都打不过,连牛也打不过,甚至连狗都怕。我们就慢慢觉悟到人类不可以斗力,斗力是下下策,我们就把斗力提升到斗智。中国人很会斗智,斗智就是动脑筋,动脑筋自然就会有些人去动歪脑筋,我们要去接受这种情况,然后慢慢把它导正。所以《易经》很重视“教化”这两个字,就是说当我们碰到坏人坏事的时候,我们先要忍耐,然后慢慢想办法去导正,其实这也叫做师卦。
可是我们在师卦里面,我们更强调的是劳师动众,武力解决,这是师卦的要义。因此师卦的卦象就是上面是地,下面是水,叫做地中有水。
走师卦我们总觉得死伤累累,很可怕,于是就想到有一个比卦。比卦跟师卦正好是综卦,把师卦倒过来看,它就变成地上有水,也就是比卦。我们想想看,地上有水跟地中有水到底有什么不同:水在地上,它会流散的;水在地中,它是很凝聚的。所以中国人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团结一致,因为如果平常大家都那么团结,有意见也不能讲,那怎么沟通?可见,战时不管什么事情,要一致对外,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三心两意,所有人都会骂他。
全世界最服从、最团结的是日本人。因为它地方很小,不能不团结,台风、地震、火山爆发什么都有,它所有的房子都是紧紧靠在一起的。日本人只要下午5点钟一到,有人不见了,全村的成年人都会提着灯笼去找那个人,我们大概不会。日本人只要村里面有一个人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全村人都不跟他讲话,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不必要求这种事情,因为中国人亲疏有别——你们都可以不跟他讲话,但是我欠他很多人情,我还得要照顾他,没办法。这两种态度无关对错。
日本的自然生态使日本人非常团结,中国的自然生态会使我们应该团结时团结,不应该团结的时候我们是不团结的。日本人头上围一条白布,他一定写“必胜”,东方必胜;中国人如果弄个白布不会写“必胜”,他会写“不败”。一个东方必胜,一个东方不败,就是日本跟中国不同的地方。我们是不求胜的,求胜是傻瓜,就算今天胜了,对方不会服气,就开始报复你了,你就天天提心吊胆。中国人打人不会马上打中要害,一击就打中要害,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太残暴了,我们都是点到为止,比划比划,我们是不能分输赢的,因为我们认为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这才是智慧的。否则不可以打也打,那就是自取其辱,整个人耗掉了,做无谓的牺牲。中国人不怕死,但是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易经》给我们的启示。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古时曾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却很少学过《易经》。即使如此,《易经》的思维方式,仍然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里。那么“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经》对我们行为方式的影响都表现在哪里呢?
了解了中国人不做无畏的牺牲的特征,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小孩在外面跟人家打架,搞得凄凄惨惨地回来后,我们一巴掌就打过去了:打不过还跟人家打?意思就是打得过才打,打不过就逃回来。这种话听起来虽然很奇怪,但我们要了解到这是因为我们的想法不同。中国人打架,先看自己打不打得过对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这没有什么丢脸的。
从三国开始,当然以前也是这样,打仗时喊“杀”,就杀过去了,然后一看不对,“撤”。我们叫“撤”不叫“退”,中国人是从来不退的。现在更聪明了,“向前进,转一个方向再向前进”,“撤退”这两个字我们是不讲的,从这里我们应该好好去想一想。
师是高度危险的,因为兵器是不长眼睛的,所以中国人都是尽量以不战为主,要战也不去破坏人家,要全国。全国就是保全对方的国家,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武艺高强的人出手点到为止,让对方知道输就好了,自己不会再继续。赢的人要装没赢,输的人要硬撑,装没输,那才是最高境界。
在中国社会,只要让一个中国人感觉到所有人都看到他输了,他就没有面子,就会报复。可是我们如果没有让他感觉到我们赢了,他不服气,但不会报复。黄忠跟关羽就是这样交成朋友的。黄忠跟关羽交战,最后摔在马下,黄忠知道完了,就把脖子一伸,意思就是让关羽刺死算了。关羽比了一下,没有刺死黄忠,黄忠就万分感激。第二天,黄忠的老板命令他射箭,说他箭法神准,让他把关羽射死。黄忠无奈只好答应,但是他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关羽,因为他不忍心:人家可以致我于死命,却放我一马,我又怎么忍心一箭就把他射死呢?所以他的老板就怀疑他:关羽可以杀你,他不杀;你可以射死关羽,你不射;你们两个一定是有勾结的,拖出去斩。这样的案例我们在历史上看得太多了。
所以要出师而又不生后患,是高度困难的,打到人家不想报复,打到人家最后还会归心,这个是值得好好去研究的。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2023-08-08 09:11:19
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2023-08-17 21:36:03
飘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2023-08-02 17:09:39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2023-08-08 09:11:19
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2023-08-17 21:36:03
易经风水的核心精髓2023-08-08 10:54:16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