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余秋雨散文风格初探

更新时间:2023-08-01 03:45:44 来源:高考在线

余秋雨散文风格初探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他的的散文是文学界鼎鼎有名的,但是大家可能对于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并不是十分的了解。

  余秋雨散文风格初探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是他的《文化苦旅》中的《信客》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捧读之后被它温厚的语言,深沉厚重的情感所深深打动不忍释卷。

  这位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以渊博的学识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写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优秀的文章。

  那么,这些被散文界称为文化散文的散文到底有些什么风格呢?我在阅读了先生的大部分文章之后,对其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应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余先生的文章内容容量较大。先生的文章读来有一种厚重感,我认为一方面源于先生的博学,作为一位学者,先生不仅熟识中国文化史,艺术理论,而且还深入研究探讨其它领域的学问并把它从文章中体现出来:如写《寂寞天柱山》时写到各代名人与天柱山的渊源时从李白到王安石如数家珍,写天柱山的宗教、美景和诗文也头头是道,这一切都是先生博采众家之长的结果;另一方面源于先生的多识,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笔下就出现了荒荒的大漠,柔丽凄迷的江南等让人魂牵梦绕的景物。当然,要写出优秀的.散文光靠博学和多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文中融入作者真挚深沉的思想感情。正如香港著名的散文家董桥在他的《这一代的事自序》中所言:散文须学、须识、须情、三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先生写作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总是将学、识、情融合于一文,在尺幅寸缣涵纳较大的容量。

  其次,余先生的文章颇具情趣,意趣和文趣。先生的文章读后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舍弃不得,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先生的文章意象迭出,善于联想,如写《白发苏州》时他从美国国庆引出苏州2500年的历史其间空间跨度非常大,地点转换就达三个之多,可见其想象的翅膀扇动一次飞越的距离不止十万八千里,写苏州先生让我们读到的太多了:西施、苏州织工大罢工、唐伯虎、仇英、金圣叹这么多的意象被先生充满怜惜地娓娓铺叙,从而使我们心中永远想着一个苍老而又秀丽的城市——苏州;另一方面是先生的文章善用典故佳句,如写《三峡》他引用了许多佳句有古代诗人的,也有当代诗人的,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并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来描述三峡的美景,让我们认识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三峡。这些散文充满各种灵动的意象,它牵动人们的诗心,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描述,言说和征引,去接近、认识、领会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颇具情趣,意趣和文趣。

  第三,余先生的文章情感深沉厚重。从小的空间来说,余先生的文章读来有一种浓厚的地域情结:首当其冲的是余姚情结,如文章《乡关何处》作者借崔颢、李白、艾芜等古今名人的思乡之作来抒发思乡之情,并揭示了思乡之人难得回乡的人生规律及无奈。先生向我们描述记忆中童年时的故乡,贫病交加和唯一的“养命医院”,摘食杨梅和捞河底的破瓷器,字里行间透着孩重的稚趣,还有先生对故乡和童年的深切怀念之情。上完小学先生就离开了故乡,于是就有了一个痛苦的与故乡情感割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先生叙的轻松而我们却读后颇感沉重,是先生余姚情结中最让人伤感的因素之一。还有从书本上认识到的余姚等等,让先生的情感清晰了又迷茫了形成穷其一生也解不开的余姚情结;退而次之的是上海情结,先生在文章《上海人》中让我们从心底感受到他对上海的依恋与敬爱,上海在先生的内心世界不再在是一个地域而是一位守护其成长的母亲。先生将上海特定的地域特点与上海人的人格特点称为上海文明,它涵纳了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和对实际效益的精明,还有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并且,先生像长大了的孩子审视多病的母亲,先生怀着悲伤与期望痛苦的思考着,最终,先生认为上海人人格结构的合理走向,应该是更自由、更强健、更热烈、更宏伟。它的依凭点是大海、世界、未来。像孩子对母亲一样,先生对上海满怀着依恋和期望:期望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当然,我们明白先生文中这许多情结主要源于先生对地方文化、文物的历史使命感。人不能忘本,作为一个文人就更不能忘记历史。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祖辈的文化、更爱祖先们留下珍贵文物,学习、探讨、研究,并且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们。这些在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风雨天一阁》中都有体现,<道士塔》中先生向我们描述了一位无知、愚昧、让所有中国人蒙受屈辱与怨恨的小丑——王道士。文中作者仿佛已穿越历史,无声与无奈地看着王道士破坏石窟,将宝贵地文物送给中国贪官与卖给外国人‘那份悲哀与怨恨让人说不出的心痛,掩卷长叹,叹中国曾经的贫穷,叹中国当时政府的无知与无能,官场的腐败与黑暗……。恨不能像先生一样痛快的叫一声’‘我好恨!“先生就这样用滴血地痛楚唤起我们大家的历史责任感,让我们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辈的文化,热爱祖先们留下的珍贵文物。当捧读了先生的文集《千年一叹》后,更为先生的博大胸襟所折服,惊叹。先生是如此的博爱,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和这些生命活动着与活动过的土地,在这本集子里,先生让我们看到的是满目的战乱、贫穷、愚昧落后的风俗等等,言语间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渴望,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视,对落后的遗风遗俗的痛恨,先生的情感是如此的广博与厚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学者。

  第四,余先生的散文语言温厚、含蓄并能哲理地述出生活真谛与自身情感趋向。先生的文章语言十分温厚,即使叙说的是最令人痛恨的事,先生也是心平气和,娓娓铺叙,从历史的角度,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眼光等角度来评析人物,客观的,公平合理的作文。如文章《道士塔》中的王道士他倒卖国家文物,原该受到万人唾弃,但是先生在文中却这样说道:“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看得出先生是从道士的身份、地位、等角度客观,公平地评析入物的,语言也就因此厚重,温和。但是,仅仅是这几句话先生就已经含蓄地表达了他悲痛与无奈的情感,也诉出了当时中国官场的黑暗与官员们的昏庸。先生就是这样述说着,先生心底的山水已经不完全是自然山水了,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因此,先生的文章也就带有了浓厚地历史性、文化性、哲理性。

  先生的文化散文读来的确让人感慨万千,人格得到升华。从先生的散文风格探讨过程中,使我真正认识到:一位作家,特别是散文家一定要有一颗体察入微,容纳百川的敏锐而宽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