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余秋雨谈怎样读书

更新时间:2023-08-02 19:53:49 来源:高考在线

余秋雨谈怎样读书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谈怎样读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谈怎样读书

  为自己留下的应该是一流的作品

  读好书。读一流的书--从高位进入

  大家都说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我说是信息"连续爆炸"的时代。

  书有各种各样的书,正如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一个做家长的看见孩子在外面蹦蹦跳跳地玩耍可能觉得有点不对劲,而看见他在伏案读书就觉得很放心--可是我要说:也许这位家长错了,因为孩子读的不一定是好书,这比不读书更糟。

  一个当妻子的看见丈夫在外面打牌、渴酒可能觉得不舒服,而看他躺在床上读书就觉得他很有出息--可是我要说:也许这位妻子错了,因为他丈夫读的那本书正使变得卑鄙。

  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读书,还读一流的书。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我们没有义务用我们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倍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有的青年朋友说:读通俗的书有趣,读世界名著费力。

  而我说:你一定要习惯从高位进入!强迫自己从高位进入!读书,做人,无不如此。

  假如你一开始就习惯了低位,那你的品位可能永远会那么低。就像唱歌,你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低调,在演唱过程中,你再往高调上唱就显得很滑稽,也不可能。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只用了五年时间就成了一位渊博的学者,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这样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最高峰我总算攀登过了!

  一段时间专门读一种类型的书

  读书要忌杂。哪怕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正如看电影,哪怕是两部世界经典电影,如果你连续不断地去看,那么它们势必要相互冲突,势必要将彼此的视觉、听觉、"味觉"冲刷得支离破碎,结果你势必什么印象也得不到。这就像人的胃吃了相互冲突、消化不良的东西,再好的营养也会泄光的。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他的读书秘诀。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图书馆的老职员对我说:"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我相信这是他多年的经验之谈。

  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之间有没有良好的逻辑关系。

  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里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读懂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后,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读书应求缘、求"同构关系",建立自己的"偶像"

  说白了,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份"的书。哪怕是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胀、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糟蹋了自己。

  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似、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比如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听说我的同学把《红楼梦》读了三遍、五遍,甚至七遍,我就非常惊讶,也非常羡慕 于是也捧起《红楼梦》来啃,可是啃来啃去还是没有感觉,只好放下了。过了若干年以后,当我重新捧起《红楼梦》,感觉又不一样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我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波段发生了变化,我和《红楼梦》终于产生了最大幅度的共鸣。

  对年轻人来说,读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偶像"。说白了,就是--我崇拜谁?我最喜欢读谁的书?

  现在有的年轻人常以目中无人为时髦,这也看不起,那也无所谓,更谈不上崇拜谁了,似乎崇拜别人就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我看来没有崇拜就没有进步的阶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也没有追赶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读书显然是盲目而可笑的。

  现在我带研究生,隔段时间我总要问他们:你们在读些什么书?你们最喜欢的作家和书是什么?凭此我就能摸清这个学生知识生命的脉搏。

  我的好朋友、著名诗人周涛最崇拜的古代诗人是辛弃疾。直到现在,谁只要在他面前提到辛弃疾,他会马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浑身出汗甚至颤抖。

  我大学时代特别崇拜的作家是雨果。后来我又长期为海明威的男子汉气概所倾倒。我觉得,只有崇拜一个人,你才能产生读他、了解他、超越他的激情。

  读书不应依赖做卡片

  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尤其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言,我认为读书应该读它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它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它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如果我们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它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

  做一个好的"淘书者"

  这和上面讲的第二点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这和著名学者梁实秋的那名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好的读书人同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淘书者"。

  这里的淘书指"淘汰"--也就是要不断扔掉自己的书。

  我每次搬家,都要扔掉大量的书。最多的一次扔了一万多本。上海的报纸都当作新闻报道了。我都扔掉了哪些书呢?归纳起来大约有这么几类:1.过时的旧书。主要指观念、知识结构过时的书;2.十年没有碰过,估计将来的十年也不会去碰的书;3.以前买的,已汲取过营养,或者干脆营养不良的书;4.包装陈旧、不成套、系统零乱或翻译版本不好的书。

  总之,除了工具书和资料库,我们的书房为自己留下的应该是一流的精品,让平庸和琐碎离我们的书桌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