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导语:《中国文脉》是201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讲述着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下面是《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掩卷沉思,顿时感慨良多,这种感慨来源于对《中国文脉》的再次阅读。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的讲述在中国文明、中国文学的长河里行走过一番一样。沿着中国文华、文学的长河漫步,遇到了一些可以称得上高尚的人,正是这些人延续了中国文脉,也正是这些人,让中华文明的种子在中原大地上开花结果,更是因为这些人,让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和内涵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一直讲到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与崩溃,这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脉络,作者用高雅大气的文字把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的透彻了悟。
在中国文脉的长河里,你会和皇帝炎帝碰面,你会和女娲、盘古、后羿相遇,你还会和先秦诸子聊上几句,比如你可能会和孔子谈谈“仁”,和孟子聊聊“义”,你会和庄子所说“梦”,或许你还会和韩非子侃侃“法”。这实在是一种畅快的精神之旅,如果先秦诸子都能复活过来,能与他们对上话,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他们都去见马克思了。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是谁在延续着中国文脉呢?你一定会想起屈原、司马迁、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鲁迅。当然我只是简略的列举了一些重量级的人物,这些人都是我们熟悉的,次重量级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白居易、李商隐、柳永、王安石、文天祥、陆游、辛弃疾、岳飞、胡适等等。正是这些人以自己的人格和文采延续着中国文脉。熟悉历史的人大概都有一般的印象,这些人大概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可喜的政绩,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一点也不讨人喜欢,甚至屡次被贬官,数次遭到小人的妒忌甚至诬陷。可是现在,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审查历史,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他们给后世留下的文采和生命气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的体悟。
比如孔子,这个至圣先师的有些思想到现在还是我们社会中官方规则的母本。比如老庄的出世哲学,到现在还是我们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心灵归宿。比如陶渊明给我们建立了精神的桃花源,依然是中国人心灵的故乡。比如李白的诗歌,到现在我们还在为他的飘逸的诗情,奇幻的想象着迷。比如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到现在我们还在为他的史诗般的情怀感慨不已。比如鲁迅,到现在我们还在为他所剖析的国民性的深刻见地感叹不已。
这样的.排比可以列举长长的一串,正是这些人,让我后人体会到了人的高贵和尊严,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中国文脉。
这是我第二遍阅读这本书--《中国文脉》,跟第一次相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清晰的逻辑。有些书是可以反复读的,因为随着你对某一领域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一个领域中的书与书之间的内容是可以相互印证和互为依托的。重读这本书是因为三个月前我读了《中华文化史》,正是由于有了《中华文化史》中宏观背景作为铺垫,这次重读这本《中国文脉》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人的一生是需要一些打底子的书的,比如作为中国人,你一定要知道中华文化的历史,因为理解了历史才能看懂当代,你还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史,因为这些能让你有更为宏阔的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有了这种宽广的视野对比,有了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你才不会走向自我封闭和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
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作为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只有知道了我们是怎么来的,你才会知道我们该向那里去。否者,你的生命就会糊里糊涂,你的人生就会不明不白,你的生活就只有赚钱、吃饭、穿衣和各种勾心斗角以及各种攀比。或许偶尔还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一声感叹:人活着为什么这么累?!
篇二、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异国他乡的话,我一定会把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书和作品带上飞机,因为他会让我明白我原本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曾经住着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与他们息息相关。
篇三、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复习过程比较轻松。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
篇四、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人钟情。尽管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视为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千千万万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所谓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余秋雨关于雨的散文2023-08-15 20:18:51
余秋雨写母亲的散文2023-08-07 11:06:28
余秋雨文化苦旅名言2023-08-12 19:57:50
余秋雨关于雨的散文2023-08-15 20:18:51
余秋雨写母亲的散文2023-08-07 11:06:28
余秋雨文化苦旅名言2023-08-12 19:57:50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