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

更新时间:2023-08-12 07:54:39 来源:高考在线

  余音缭绕的《雨巷》诗情

  摘 要:使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的诗歌《雨巷》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外学者所推崇。本文从主题的多重化、意象的沉郁化、语言的音乐化等方面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雨巷》 主题 意象 语言

  《雨巷》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诗人巧借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曲折隐讳和新月派诗歌的音乐性的特点,营造出了含蓄隽永的古诗意境,创作出一幅深富中国古典诗歌意蕴的江南雨景图和一首余音缭绕的水乡古调。《雨巷》以其多解的主题、沉郁的意象、音乐性的语言令中外文人品评不已。

  一、主题多重化

  诗歌的主题是指诗歌作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展现出的核心思想内容。有的诗歌主题单一,但大多数诗歌作品的主题是多重的,《雨巷》就是一首具有多解主题的诗歌。

  (一)政治理想的幻灭

  《雨巷》作于1928年,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戴望舒是个具有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的青年,他参加过共青团、参与过革命,并曾在大革命期间被捕入狱。大革命的失败令他认清现实的残酷,开始明白革命不是浪漫主义的行动,对革命的前景感到困惑迷茫,并逐渐由积极加入革命行动转为同情革命,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寄情于诗歌”,于是写下《雨巷》,塑造了带着丁香气息、飘忽不定的姑娘形象,这个姑娘形象象征着他的革命理想,而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美好的政治理想也不过是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轻轻地从诗人身边飘走。

  (二)对爱情的渴求

  戴望舒与现代作家施蛰存是大学同窗好友,后来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对其一见钟情,展开了执着的追求,直到1931年才终于打动美人的芳心,与其订婚,但遗憾的是最终未能抱得美人归。1928年正值戴望舒追求施绛年时,创作一首爱情诗也在情理之中。丁香一样的美丽姑娘与诗人邂逅,但却很长时间不接受诗人的感情,这令诗人愁苦不已,想坚持又恐希望渺茫,所以默默祈祷那份可遇不可求的爱情早日到来,希望有一天心目中的女神带着丁香般的优柔来到他的身边。

  (三)对美的向往

  关于“什么是美”几千年来众多学者对其下了种种定义,但是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美的客观定义是没有的”。究竟“美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但是只要有美的事物存在,人们就能强烈感受到,这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雨巷》中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忧郁之美,“颓圮的篱墙” 有残缺之美,淅沥的雨水有朦胧之美,其实诗歌描绘的青年男女雨中邂逅的情景本身就是一副唯美的画面。无论追求政治理想还是追求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追求一种美。推翻专制、实现民主的政治理想是寻求人民安定幸福的大美,追求心仪女子是寻找个人幸福的小美。从诗歌创造的意境到诗人追求的理想,都是诗人对美的追求的具化。

  《雨巷》的主题是多解的,有人将它划分在感遇诗中,有人把它归为爱情诗作。对于《雨巷》诗歌的分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苛求严格的定论,但也不妨把此诗的主题看作是诗人多种遭遇引发的综合性情感潜化在他心中形成的一种复杂诗情,是一种虚泛的感情,恐怕诗人自己也难说其中的真意。

  二、意象沉郁化

  诗歌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不管意象是客观物象还是主观情意,它都不是一般的物象,它渗透着诗人的情思,具有艺术生命。《雨巷》的主要意象“巷”、“丁香一样的姑娘”、“雨”都带有沉郁的美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物化。

  (一)封闭的巷

  巷是一种狭窄的街道,北方称为胡同,南方叫作巷。巷之所以狭窄是因为两边有建筑物,如同围墙一样将道路局限在较小的宽度内,其实巷是一种半封闭的街道,因为两侧是封闭的。诗中的巷子是“悠长、悠长又寂寞的”,悠长和寂寞加深了巷子的狭窄和封闭感。这种狭窄和封闭感正是诗人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感受,从历史的纵深性上说,中国文化是悠久丰富的,但从横向比较看,缺乏吸纳多元文化的宽度。诗人积极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在秉承传统诗歌意境美的同时,借鉴法国象征派的朦胧手法,吸收中国新月派新格律诗的特点,形成、发展了现代派诗歌。但是对于长期形成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封闭状态,诗人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加之大革命的失败,令诗人更加困惑,不知何时才能走出这前途未知又狭窄、封闭的巷子,顿生压抑、凄凉之感。

  (二)忧郁的丁香姑娘

  《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是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自古丁香就和“愁”字联系在一起,古诗有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加之诗人在诗中不仅提到“丁香”还反复点明是“结着愁怨的、带着惆怅的”丁香,更是把一位充满忧郁气质的姑娘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位忧郁型的姑娘可能带有浓厚的诗人的影子,因为诗人说“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而且,从战国时期就有文人自比美人的诗句,比如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诗人比屈原更进一步,不仅自比美人,还将大多数文人的忧郁气质赋予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由于受传统文化重视群体价值和积极入仕思想的影响,我国文人自古就背负起家国兴亡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入仕不顺、怀才不遇——忧己,局势动荡、国家有难——忧国。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人的整体气质是忧郁的,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情况看,结着愁怨的姑娘或许就是忧己、忧国的诗人的化身。

  (三)哀愁的雨

  雨是《雨巷》中的重要意象,是诗歌的背景环境,烘托出哀伤、阴冷的气氛。早在古代诗歌中就常以“雨”烘托气氛、映衬心情,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由于相恋却无法相见的哀愁使原本绵绵的春雨在诗人心中变得如秋雨般寒冷,雨像天然屏障隔断了相恋的人,又像痛苦的泪水滴在诗人的心田。带着愁怨走在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的姑娘逢着雨天,撑起一把油纸伞,惆怅地走在雨中“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淅沥的小雨增强了忧郁、哀伤的氛围,烘托出朦胧的.梦般意境,更像是流淌在丁香姑娘心中的一曲哀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雨天,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在狭窄而封闭的江南小巷,如仙女般从诗人身边飘过,那“太息般的眼光”引起诗人无限的怜惜与惆怅,成为诗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诗歌中狭窄凄凉的小巷,充满惆怅的姑娘,愁煞人的细雨都带有浓厚的沉郁感,形成了一幅既朦胧唯美又充溢着忧郁感的江南画卷。

  三、语言音乐化

  戴望舒深受新月派诗歌对音乐美的追求的影响,在创作诗歌时也讲求便于吟诵、琅琅上口的音乐性语言,《雨巷》就是他追求诗歌音乐美的最佳见证。《雨巷》中整齐又富变化的押韵,长短句搭配形成的富于变化的节奏,勾连全诗情绪的恰当的重复,令诗歌在哀怨凄恻的情调下富有音乐的律动美。

  (一)灵活的押韵

  全诗押“ang”韵,整齐中富有变化。整齐体现在每节末尾都押韵:娘→徨→怅→茫→巷→怅→娘。变化显现在各节中的押韵字数与位置不同,有的诗节除末尾押韵外还有两个字押韵,比如第一节的“长、巷”;第三节的“巷、样”;第五节的“郎、墙”;第六节的“芳、光”。有的诗节除末尾押韵外只有一个字押韵,如第二节的“芳”;第四节的“光”。每节除了押韵的字数不同,押韵的位置也有变化,有的连续两行押韵,比如诗歌首、尾节都是连续二、三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比如诗歌第三、第五、第六节是隔行押韵。变化寓于整齐中的灵活的押韵,使诗歌呈现出和谐而灵动的乐感。

  (二)变化的节奏

《雨巷》每节长短句搭配形成舒缓与明快相间的变化节奏。从语言节奏上看,长句对应舒缓的节拍,给人柔和、绵长的感觉,短句对应明快的节拍,给人高扬、激动的感受。例如诗歌第一节先是两行长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后两行短句“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最后两行长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形成先舒缓后明快再舒缓的节奏,造成起伏变化的音乐#FormatTableID_0# 效果。这种变化的节奏又处处笼罩在哀怨、凄清的诗歌基调之下,比如诗歌第一节在由首尾四行长句形成舒缓的总体节奏下,加上“悠长”、“寂寞”、“愁怨”这些带有浓厚感伤色彩的词语,使得节奏与诗情更加契合。

  (三)恰当的重复

  适当的回环往复不仅能强化诗歌的韵律,还能保持诗意的连贯,强调诗歌的主旨。《雨巷》的首尾两节从格式到内容近乎一致,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反复强调了诗人“希望逢着(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心愿,使得诗歌主题内容更集中、明确。诗歌第二节尾句与第三节首句“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四节尾句与第五节首句“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这些句子运用了变相的顶真手法,令诗节间更连贯,语义更顺畅,使“哀怨又彷徨”的情绪一泻到底。

  仅凭文字意义传达内容与情感的诗歌不是完美的诗歌,能够充分调动语言的音乐性,激活读者多元感受力,使读者在以眼观诗的同时能以耳听诗、以心想诗才是好诗。这一点《雨巷》做到了,其“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效果。这种变化的节奏又处处笼罩在哀怨、凄清的诗歌基调之下,比如诗歌第一节在由首尾四行长句形成舒缓的总体节奏下,加上“悠长”、“寂寞”、“愁怨”这些带有浓厚感伤色彩的词语,使得节奏与诗情更加契合。

  (三)恰当的重复

  适当的回环往复不仅能强化诗歌的韵律,还能保持诗意的连贯,强调诗歌的主旨。《雨巷》的首尾两节从格式到内容近乎一致,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反复强调了诗人“希望逢着(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心愿,使得诗歌主题内容更集中、明确。诗歌第二节尾句与第三节首句“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四节尾句与第五节首句“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这些句子运用了变相的顶真手法,令诗节间更连贯,语义更顺畅,使“哀怨又彷徨”的情绪一泻到底。

  仅凭文字意义传达内容与情感的诗歌不是完美的诗歌,能够充分调动语言的音乐性,激活读者多元感受力,使读者在以眼观诗的同时能以耳听诗、以心想诗才是好诗。这一点《雨巷》做到了,其“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