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重读《再别康桥》范本

更新时间:2023-08-10 17:14:58 来源:高考在线

重读《再别康桥》范本

  摘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全诗是对“三美理论”的忠实践行。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全诗,仅仅分析“三美”是不够的,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徐志摩对康桥的“情”的主线,即诗人当年的爱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

  关键词:文本重读《再别康桥》“三美” 情感主线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其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又揭示人生哲理的诗作能够让人忘却人间的“烟火味”。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首名诗。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到赏析诗歌的“三美”上,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三美”是正确的,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忠实地实践了闻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理论,但如果忽视本诗丰富的意蕴,单纯地谈“三美”,却是肤浅的。

  一、彰显“三美”

  早期的自由诗多“非格律化”,新月诗派的格律诗在新旧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闻一多和徐志摩开始,诗人创作从非诗化转向了诗化,使诗歌真正地成为了诗。他们提倡理性节制感情,主张诗歌回归诗歌本身的'格律化,继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新格律诗的“三美”是闻一多提出的,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他的《死水》一诗也是对“三美”的完美实践。同《死水》相比,《再别康桥》虽然也践行了这一理论,但要比前者略差一些。首先在“建筑美”方面,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差不多,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次在“音乐美”上,音节上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节有二至四句尾韵相同,一三句押韵或二四句押韵。《再别康桥》的这两方面虽然没有《死水》规范,但也符合新格律诗的要求。只有在“绘画美”上,《再别康桥》才达到了色彩和构图的一致,实现了诗中有画。诗中出现了金柳、青荇、彩虹、青草、星辉、云彩等景物,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各种物象色彩绚丽,使人闭上眼睛脑海中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外,《死水》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在绘画美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如《死水》中如“绿”“白”“花”,《再别康桥》中的“金”和“青”,这些词语增强了诗歌的色彩感。第二,除了描写颜色的词语外,这两首诗中还出现了大量景物,如《死水》中的破铜烂铁、翡翠、铁罐、桃花、油腻、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花蚊、青蛙;《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树、青荇、水草、虹、青草、长篙等。难得的是,这些描述的物象都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感,因而在人脑中也就具有了画面感。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完美彰显。

  然而,对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两首半好诗”中的一首,仅从“三美理论”方面赏析《再别康桥》是远远不够的!

  二、处处显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重访剑桥后在回国途中写下的。两年的剑桥生活使作者对剑桥充满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连续三个“轻轻的”和三个“悄悄的”的使用,仿佛怕自己惊动打扰了康桥似的,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因为康桥不仅是诗人开始梦想自己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有过令其难以忘却的一段爱情。徐志摩曾经说“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所以诗中所描写的金柳、青荇和潭水全都寄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选取的这几个物象每一个都是爱情的象征。“金柳”,柳树自古就是女性的象征,女人也多以杨柳自喻,如将女人行走比喻成风摆柳,将女人腰身比喻成杨柳细腰,又如柳叶眉等,后又有花柳、花街柳巷之词。同时,柳树又有“留”之意,即“折柳挽留”,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夕阳西下时披上金色阳光的柳树仿佛是娇美的新娘在招手挽留诗人,遥想当年的相恋情景,诗人自然地忘却了现实。徐志摩的诗歌“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便是这让人忘却烟火的神仙般的句子。一个女人一生最美的一天便是做新娘的那一天,而一天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美妙。夕阳西下,渔歌唱晚,牧童晚归,炊烟袅袅。诗人将一个最美的人———新娘,放在一天最美的时刻———黄昏,这句诗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意境的确能“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除却金柳外,“青荇”也是爱情的象征之物。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诗句。当年诗人和恋人荡舟康河,青荇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此时再见青荇,如老友相见、挥手相邀,故诗人发出“甘做一条水草”的感慨。

  再说“潭水”,诗中的潭水指的是拜伦潭,姑且不说此潭本身的故事,单就潭水来说,由潭及水,由水及情,人们就常常用它来代表爱情。两情相悦的男女,常常以水为盟,誓曰爱得比天高、比水深,更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为佐证。故地重游,思恋故人,情景交融,物我相衬,虚拟梦境,实幻不分,诗人倚栏遥望满天星辉,在虚拟的快乐幻境中禁不住要放歌。但梦长梦短俱是梦,明早满天星辉就要散去,因此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悄悄”成为康桥之夜的主基调,连夏虫也为诗人的离愁所感动。于是,康桥及康河上所有的景物都被诗人感动,“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恋情、离情所包围。最后,诗人为了不破坏康桥在心中美好的构图,“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抛开文本外的一切,完全从文本入手;另一种意见是要结合文学史和具体的创作情境来分析文本。笔者认为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不过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具体分析。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适用前一种意见,鲁迅的作品则适用后一种。而对于《再别康桥》的分析,在介绍新格律诗理论的同时,还必须介绍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弃金融从文学的经历,以及他和林徽因的一段交往,用情感的线索连接“三美”来分析诗歌。只有这样,对此诗“三美”的理解才不流于表面,才能体味那“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的神仙般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