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再别康桥教后记

更新时间:2023-08-11 13:51:07 来源:高考在线

再别康桥教后记

  上周三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组内的同事都去听了课。教导处张主任暨高二、高三的几位美女同仁也都莅临指导。事后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自己处理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想早点写下来跟同仁们交流。腹稿是有了,无奈头脑老是乱糟糟的进入不了状态。这周大休了两天,心境平静。晚上六点多钟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思绪写完下面四条内容后看看表是十点十六分。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吧。还望读者诸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一、借鉴史建筑等老师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来提问题。

  史建筑老师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看着屏幕上的这几个字提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注:这是关于地域上的问题)“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注:这是关于时间上的问题)。“既然有再别,是不是有一别?这一别二别之间是怎么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这方法好!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对此大加肯定。尽管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很专业,但老师能耐心地听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灌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能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动地发散性思维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高一级部搞实验。我何不也试一试呢。

  后来我也这么做了。按照学校部署,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陈述。效果很好。学生发言踊跃,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史老师的学生差。我很欣慰。只不过,跟史老师稍微不同的做法是,我在开始讲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我2002年跟贤玉贞同志去日照观摩XX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跟日照一中的一位姓李的参赛老师(好像是叫李东昇?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了,课讲得很老道)学的。记得他当年讲的课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上课也是没有立即进入正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胡同文化” 和“汪曾祺”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当然,学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什么都有,像“胡同文化是什么文化?”、“胡同会有什么文化?”、“汪曾祺是什么人?他跟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说完后,李老师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了一个小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当初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好,这句话也用得好。印象很深,一直记着。

  又跟李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且微笑着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看着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发现了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你发现不了问题,那就说明你有点问题。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善意的小玩笑吧,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从学生脸上的微笑和随后的积极发言我能看出,他们知道我并无恶语讥讽之意。

  二、采用“中间开花”式教学。

  诗歌不好讲,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也是。语文老师都有体会。所以,一些大型的活动像优质课比赛什么的,大多都选用诗歌和散文来做比赛课题,因为它对老师的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是借鉴了史老师的一些做法。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文字——“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然后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徐志摩描写母校风光景物的诗节。学生较轻松地找出了2、3、4三个诗节后,我接着把“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几个意象特别点出来,作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做了强调和讲解。因为意象的问题是个难点,也不用启发,就直接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把它记下来,记书上,很重要,以后还要用。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不解决不行,因为它牵扯到学生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理解。不仅是这一节课要用,就是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模块的时候还要经常遇到经常运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习就顺利了。

  中间的几个诗节解决好了,开头和结尾的几个诗节也就很好处理了。此不赘述。

  三、整堂课设计了九次朗读。

  ⑴开始上课时安排个别学生读。目的为了发现问题,譬如是不是有些字读得不对,以便及时纠正读音。⑵听专家的录音,为了比较,找出自己在朗读上的差距,提醒学生向专家学习。⑶集体读,适当的营造一点气氛。让大家都参与。在大脑皮层上多留下一些痕迹,加深整体感知的效果。此外,还有揣摩读、有感情地读,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和“但我不能放歌”两个诗节之间的过渡时应如何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起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甘心”二字包含徐志摩对剑桥的什么感情等等不一而足。期间可以交叉反复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体会诗意。整堂课一直书声朗朗。

  四、用学术大师胡适《悼志摩》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胡适的原话是: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话说得很动感情。领着学生读一读,可以起到一个小高潮的作用。按照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的话来说,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增长学生内在的私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心胸增强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愉快。学了《再别康桥》,如果我的学生心胸开阔了能力增强了,生活充实了也愉快了,我也就满足了。

  结束语:

  我的上一篇教后记的题目是《欲学李镇西而不可得》,说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教《荷塘月色》教得好,自己想学。无奈学情有别,自己的学生基础没有人家的好,一些好做法无法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施。《再别康桥》这节课因为借鉴了史建筑等老师的一些做法而比较成功,因此我曾想把这一篇教后记以《学习史建筑而终有所得》来命题(方法是跟人家学的,既然要把文章发出来交流那就得注明出处,以免有侵权之疑)。后来想起杜甫老先生有两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就是关于互相吸取借鉴的事,于是就取其后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了。您觉得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想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迥异,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个叫王晓辰的小朋友,性格很内向,她很听话,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有一天中午,晓辰的妈妈来了,我很奇怪,她并没有提前告诉我她要来接晓辰,便问:“怎么了?”晓辰妈妈说:“晓辰跟我说,妈妈你中午接我回家吃饭吧,幼儿园的饭我吃不下,总是吃到最后。晓辰吃饭快了就恶心,可能是心里有压力吧,我今天答应来接她。”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怪晓辰总是不太高兴呢,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她,她一口吃的很少,但却很努力,我便和陈老师故意大声在幼儿面前表扬她:“晓辰虽然吃的口小,但是很认真呢,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她听了很开心,终于把饭吃完了。她开始不再为了吃饭发愁,我们的鼓励帮助她克服了紧张、自卑的心里,减轻了心理压力。

  现在晓辰开朗了、活泼了,上课爱回答问题了,还能给喜欢的音乐加上好看的动作呢。看着晓辰妈妈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愿不愿从日常生活中将其挖掘出来!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尊重、要帮助他们,是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健康的成长

  深秋,寒风乍起,片片或绿或褐或花的叶子,悠悠的飞落下来,铺就了一路的黄金毯。风再起,地上的叶子打着旋儿,翻滚着,掀起了阵阵的`“波浪”,奏出了沙沙的动人乐章。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的一位老师也和着叶子的演奏,谱写了一曲富有创意的诗歌。今天执教的是薛晓娟老师,学的是一年级的《秋姑娘的信》。一堂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滋有味的朗读,恰到好处的理解,可谓入情入境。课已经上到了尾声,正当听课的教师略感缺了一点什么的时候,薛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了课文最后两句话:“咦?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同学们,秋姑娘就写了四封信吗?”“不是,还有很多!”“嗯——,你怎么知道的?”“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枫树有很多叶子!”“真聪明!现在呀,老师手里也有一些叶子(师举起了手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叶子)。我呀,想请你做一个小小邮递员,帮老师把这些信送出去好吗?”“好”“那么,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哪?信上写着什么哪?”短暂的思考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一封写给小蚂蚁,让它琴清工作的时候多注意身体。”一位小姑娘首先打开了话匣子。“想得多好呀,老师把这片叶子托付给你,你把它邮寄出去好吗?”得到叶子的孩子两眼放光,洋洋得意的上台领了自己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写给蛇的、写给小牛的、写给小猪的……得到叶子的孩子们的脸上泛着红光,写满自豪、兴奋、乃至于骄傲。没有得到叶子的孩子羡慕的看着老师手中的叶子,努力的思索着。“难道秋姑娘只关心小动物吗?”思维迅即拓展到了植物、人。不起眼的、被脚踩、被火烧的叶子在今天的课堂上,让富有创意的老师发挥出了它的极致,镀上了一层亮灿灿的“金子”。

  尤其是最后,薛老师拿起一枚最大的叶子,深情地说:“秋姑娘也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她呀,让老师告诉张力伟同学,上课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张力伟,你能做到吗?”“能!”脆生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那老师就把这封信送给你了。”……瞧瞧,即使是思想教育,也是那么的不露痕迹,不着色彩。

  多么富有创意!多么独具匠心呀!就那么不起眼的几片叶子,被薛老师巧妙的用在了课堂上,于是,她就有了灵性,有了份量,有了寄托。教育的机智凸显出瑰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