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材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诗的学习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
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学习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了解诗歌
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这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值得感受。
2.请大家自行朗读,注意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3.希望听到大家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谈谈你对于某一节的理解。
A.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C.第3节“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D.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E.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F.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G.第7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四、艺术特色
同学们通过朗读、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之处?
生思考(2分钟)(附会用到的知识点)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父亲兴办实业。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不满新诗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闻一多):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
五、完成作业
字词积累、练习册。
[课堂小结]
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当然,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 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 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来源:]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 (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 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 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 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 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 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
(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选自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徐志摩。
《再别康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七篇2023-08-17 22:57:37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七篇2023-08-15 10:32:41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编7篇2023-08-01 10:08:36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七篇2023-08-17 22:57:37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七篇2023-08-15 10:32:41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汇编7篇2023-08-01 10:08:36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6 15:32:1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04 02:52:49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8 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