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锦7篇

更新时间:2023-08-16 00:42:59 来源:高考在线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 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 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 《再别康桥》 , 走进诗人追求爱、 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 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 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 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 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 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 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验? 明确: 《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 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 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 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 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 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 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 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 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朗读要把诗歌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自己拿不准的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诗歌一共七节,每一节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希望请到的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每一小节的节奏。

  3.三读诗歌,把握特点

  下面我们就刚才划分的节奏,再一起朗读一遍,咱们把节奏放慢一点,好好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5.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

  康桥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还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剑桥时陪他度过、走过大学生涯的一切让他感觉美好的景物。

  5.诗人跟这些对象深情告别的时候,他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不舍、依恋、伤感、惆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6.你觉得诗人深情告别的对象仅仅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景和物吗?

  不管是景还是物,现在,在诗人的心中,它已经是具有情感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跟康桥之间到底有一断怎样的故事。

  走近诗人 走近康桥

  徐志摩,现代诗人,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解说: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康桥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留学。他是这样评价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之后写下的切身感受。应该说让他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而我觉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所以,他非常的不舍。这一种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的化不开的康桥情节。

  三、合作探究:

  中国画重在写意,相比西洋画注重形似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举个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梅”便是一个意象,它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花,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现在让我们分组来完成一项任务:首先每组选择出最为中意的一幅图,然后试着给它拟一个标题,看看每幅图分别用了什么意象?并且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好了,下面我们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从第一节我们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依惜别)那么第一节首先给我们呈现什么意象?(云彩)特点:飘逸柔美,与诗人淡淡的愁绪极为相称。除了这样一个意象,你们认为这一节它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哪个词来体现的呢?(轻轻的)短短四行用了三个“轻轻的”。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这样似乎更符合语法规范?(我们说新月派诗歌讲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错落有致,音韵上也要错落有致,这样一来音韵感觉好一些;另外轻轻的本该修饰“走”这一动作却被诗人提到了主语前面,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调整语序的作用,而语序的调整主要又是为了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突出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诗人难分难舍又不忍心惊动这康河美景,作者悄来悄去的潇洒飘逸形象也跃然纸上)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诗人此处还用了一个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当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人将河边柳树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见在诗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仅仅是毫无心智草木而已,它们娇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一般,这里边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夕阳中的新娘”而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呢?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似乎与情调不合。

  3.青荇招摇图: 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这支长篙是诗人通往梦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极具象征意味。这幅图画完全展示的是诗人的梦境,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诗人前面说要引吭高歌,但是这里他并没有放歌,因为在梦里他忘了自己要离开,而现实中他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我们把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作个比较:最后为什么不用“轻轻的”(避免重复),为什么不用“静静的”“默默的”,受上一节的影响。本诗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结构完整。从情感抒发来讲,如果说第一节还透着些许轻松,那么通过中间的描绘,使最后一节更多了几分无奈与凄凉,更强化了抒情氛围。

  四、艺术技巧鉴赏:

  这首诗韵律柔和、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对徐志摩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他是浙江海宁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新月派又是什么呢?喜欢读书的同学应该知道新月派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新月社”,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诗歌团体,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学家。新月派的诗歌奉行 “三美主义”,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这首《再别康桥》为例,音乐之美体现在诗歌音律的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押韵,比如第一节压ai韵,第二节压ang韵,后面也基本如此。建筑美体现在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从排版上给人以视觉的美感。那么绘画美又指什么呢?我们看这首诗的七个小节,每一节仿佛都是可以画出来的画面,可谓“诗中有画”,也就是说诗歌给人的画面感十分强烈。那么如此强烈的画面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简单,是通过多选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绘。哪些景物?比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这些词语都充满了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五、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全诗,在康河美景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去学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我在这点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这方面能不断地完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浓情蜜意。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就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完全沉浸于诗歌意境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又加深了对语言、文意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课前准备

  1、背诵这首诗

  2、把四个大组分别分成意象派、绘画派、结构派、音乐派这四大派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二、走进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具体简介见课件,课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有关图片)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后让学生读,让学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2、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3、学生朗读

  4、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语速、语调和感情)。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1、教师背诵全诗

  2、学生背诵全诗

  五、走进诗情画意(课件展示7幅图画,这7幅图画按诗节顺序排列,教师一边打开课件,叫一个学生一边在展示屏幕前解说每幅图画。)

  六、鉴赏品味

  (一)思考、研讨

  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借助什么形式传递出来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何有那么浓的康桥情结?

  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你对哪一节诗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二)交流、领悟

  1、针对第1题让学生交流后明确:

  ●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融情于景)

  ●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对于”诗人为何有那么浓的康桥情结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圆其说。

  2、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1)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台讲意象美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让学生感受绘画美

  ●由绘画派的学生展示他们根据诗中内容所画的画。

  ●由绘画派派代表上台讲绘画美

  ●教师总结: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3)让学生感受结构美

  ●由结构派派代表上台讲绘画美

  ●教师总结:结构美主要体现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4)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由音乐派派代表上台讲音乐美

  ●教师总结:这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七、比较总结:《再别康桥》与下面几首诗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引导学生思考后明确: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结论:这首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课后作业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1、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真”、“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英国留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罹难。

  在英国剑桥大学 学习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 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