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

更新时间:2023-08-06 23:30:29 来源:高考在线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校正

  文/赵旭刚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令人担忧。走出教学误区,让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使学生在字词教学中培养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在诗文欣赏中培养学习兴趣,在古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在教学点滴的文化渗透中培养古典情怀,让中学文言文教学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促使青少年在成长初期逐渐形成受用终生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其中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祖国语言文字”,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的教学更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今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刻板的字词教学,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当今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文言语法及课文翻译。教师不断强调文言文字词、语法的重要性和翻译的准确性,一堂课结束,对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的感悟却鲜少涉及,即使有,课堂中也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只剩下与现代汉语的字词、语法有何不同,还有翻译准不准确这些问题了。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古汉语教学,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淹没了文言文本身的人文价值,重视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文章“文化性”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青少年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他们总是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去了解和知道更多的未知事物,探究事物所拥有的内涵,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文言文,理所当然不应该排除在好奇心之外。作为母语的源头,文言文中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是与国人血脉相连不可或缺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文化性”入手,而教学中文化性的思想情境蕴造,必须从学习兴趣入手。

  例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作为中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往往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词与释义上,留给“趣味”的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快乐情感。这就违反了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初衷,学生不仅没能通过课文体验作者的童趣与自己儿时的快乐,还因为学习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而丧失了日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字词教学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副作用不能不引以为戒。

  二、过多的结构分析与思想教育,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大量的时间用在字词、语法教学上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分析上。架空文本,片面强调其思想性价值,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过多的结构分析将文章“五马分尸”,没有留给学生对文本进行完整的解读。讲求理清每一部分的意义,也必将文本蕴含的整体美的意义拆解得支离破碎。

  语文教学论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文言文教学除了字词、语法的学习之外,不能一味地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性的阅读,只有在学生具有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学中所倡导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有的教师会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先天聪颖还是后天教育,只重视文章的思想教育功能,不管学生是否对文章有真正的感情体验。除此而外,就是过多地进行层次结构分析。且不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如何,这种教育无形中必然给学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丝毫没有发挥便被“泯然众人矣”的心理暗示打压了。在压力下固然有动力,但压力过大反而会成为阻力,文言文的教学必然不是别有洞天,而是误入歧途了。

  三、为教学而教学,忽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博大的内涵。文言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这种文化的传承作用。但是在现代的考试制度的制约下,文言文作为考试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为考试而服务,只重视知识积累和赏析技巧,而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却很少谈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只剩下为了考试而考试,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作品的人文情感知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不能从作品中了解古人的精神与追求,不能体察作品深含文化的韵味,当然更谈不上古典情怀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一文时,作为儒家文化最经典的代表,《论语》的文化熏陶作用本来是最重要的,可是有的教师却将它与其他文章一视同仁,只注重知识性的教学,没有突显出它的熏陶作用,课文的学习失去了人文性关怀,教学的目的也就很难实现了。

  “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立用,强国之路。”人文是根本,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根本之道。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条件,也是文化传承实现的手段。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该破解樊篙,走出误区,真正实现课标所提倡要求的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科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楼宇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03:33.

  [3]程恭让。天问。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