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有关虾的歇后语

更新时间:2023-08-16 09:58:44 来源:高考在线

  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炒了的虾仁——红透了(①比喻已经熟透了。②比喻受宠信的人。)

  炒熟的虾仁——红透了

  炒虾等不得红——性太急

  吃瓜子吃出虾米来——什么人(仁)都有

  出锅的大虾——卑躬(背弓)屈膝

  出水的虾——又蹦又跳;连蹦带跳

  春汛的鱼虾——随大流

  大鲨鱼不吃小虾——看不上眼

  大虾炒鸡爪儿——蜷腿带拱腰(比喻插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样子。)

  大虾掉进油锅里——闹了个大红脸

  大虾米炒鸡爪儿——抽筋带弯腰儿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虾)——大的欺负小的;弱肉强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一物降一物

  大鱼嘴边的虾子——跑不了

  掉进开水锅里虾——急红了眼

  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低头的低头,弯腰的弯腰

  刚捕上来的鱼虾——蹦蹦跳

  海龙王的喽哕——虾兵蟹将

  旱地的鱼虾——难活命;性命难保

  旱地鱼虾——活不下去了(比喻生活苦,不好活下去)

  画上的大虾——看着眼馋,到不了嘴里

  嗑瓜子嗑出虾米来——遇上了好人(仁)

  捞到虾公还要鲤鱼——好了还要更好

  龙王爷的帮手——虾兵蟹将

  落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

  卖虾的不拿秤——抓瞎(虾)

  蚂虾(小虾)剁馅子——少头无尾

  蚂虾尥蹶子

  跑了虾公捉到鲤鱼——理更好

  跑了虾子捉到鲤鱼——格外好

  皮箩里洗虾公——一个也跑不了

  破网捞虾——落空

  缺尾巴虾——掀不起大浪

  热锅里爆虾米(小虾)——又蹦又跳;连蹦带跳

  鲨鱼钩钓虾米(小虾)——小题大做

  山里人有柴烧,岸边人有鱼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上岸的鱼虾——干蹦干跳

  上树捉鱼虾——空扑一场

  太湖的虾子——白忙(芒)

  天井里捉鱼虾——没来路

  跳上岸的大虾——慌了手脚;离死不远

  网里的鱼虾——一个也溜不掉

  虾兵蟹将串门子——水里来,水里去

  虾公掉进烫锅里——落个大红脸

  虾公头上戴大枪——没人怕

  虾子掉在大麦上——忙(芒)上加忙(芒)

  虾子掉在盐堆里——忙(芒)中有闲(咸)

  虾子过河——谦虚(牵须)

  鲜鱼烂虾一锅煮——不知好歹;好歹不分

  用小虾钓鲤鱼——吃小亏占大便宜

  鱼大吃虾,虾大吃鱼——弱肉强食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爱王八——气味相投

  煮熟的大虾——曲死

  捉鱼的捞虾——不务正业

  走了虾公得鲤鱼——更好

  扩展资料: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含义介绍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揍鸡毛——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