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1 07:35:20 来源:高考在线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一)

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市5名个人和3个集体获表彰。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净月高新区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刘启芳,双阳区齐家镇广生村党总支书记韩大春,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兵,通榆县边昭镇政府副镇长(挂职),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科技扶贫小分队队长崔金虎等4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村委会、榆树市水利局等3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李玉手里紧紧握着证书,难掩激动的心情:“食用菌必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当代‘蘑菇人’,我决心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李玉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更是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的成功探路者。

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小木耳”成了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考察,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正是李玉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全面助力柞水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李玉院士的带领下,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在当地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社川河流域木耳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县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

李玉院士团队在柞水开展木耳产业管理和菌包生产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现已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向全球推介。李玉院士团队还帮助当地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

在科技成果应用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李玉院士团队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李玉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二)

直到今天,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村民肖青松依然能回忆起两年前第一次见到“玉木耳”的情形:头顶有探头,地下有水管,还是智能的;还有这木耳,听说种出来是白的……

小小的木耳,改变了肖青松“靠天吃饭”的认知,让他当年种植、当年就脱贫,更让他实现了陪在家人身边不再外出打工的梦想。

这神奇的“玉木耳”,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选育的食用菌新品种。

2012年以来,李玉率领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引领食用菌栽培成为脱贫致富的产业明星。

他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培育适宜贫困地区应用的食用菌新品种45个,帮助800余个村、3.5万户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玉院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登上领奖台。

“土坷垃”也能刨出“金疙瘩”

李玉和农村的缘分,要从40多年前说起。彼时,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市工作。“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当年工作环境的艰苦。

善友大队、红石岭大队……对这一个个贫困地区,李玉不断革新、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摆脱贫困。

2012年,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拉开了序幕。此时,李玉已经从白城市农科所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敏锐地意识到食用菌产业在扶贫领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一年365天,李玉有一多半的时间在路上。田间地头,李玉和他的扶贫团队与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

在河北阜平,在山西临县革命老区,在安徽金寨,在浙江庆元,在云贵山区和川藏高原,在新疆,在陕西,处处都有食用菌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2020年4月20日,**前往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称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

李玉和柞水的缘分,始于2017年。那年,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柞水县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

在柞水的木耳大棚里, 360°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数据系统实时监控木耳成长情况,收集温度、湿度等关键要素信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木耳大棚自动通风、自动遮阳和自动喷水。

在李玉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柞水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能力近1亿袋,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牛刀小试” 乡村振兴“大显身手”

从“蘑菇菜”到食用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从5.7万吨增长至近4000万吨,成为我国继粮食、油料、果品、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三)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这样为柞水木耳点赞。

柞水木耳是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领衔这支扶贫专家团队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他叫李玉,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他把真菌学、黏菌学的研究延伸到与国民经济结合紧密的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他利用食用菌生产带动数万农户脱贫致富;他立志把祖国建设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解决了生计,还能照顾家人。”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李玉助推吉林省蛟河市成为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新品种玉木耳让吉林省洮南市好田村稳固脱贫,帮助吉林省汪清县申请黑木耳专项基金、申办黑木耳节……

2010年,李玉与浙江省庆元县签约,建立了“院士企业工作站”,他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用于奖励为庆元食用菌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李玉满腔热忱地投身扶贫事业。他主张以食用菌产业开展精准扶贫,大力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累计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

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的贫困户王极东,现有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一年至少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2017年以来,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

李玉带领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他每次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民朋友围上来咨询种植问题,亲切地称他为“蘑菇院士”。因为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蘑菇,农民笑着说:“李院士是让我们大伙儿在蘑菇地里‘捡钢镚’啊!”

与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还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说。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2009年,当中国工程院要求每位新当选的院士题写留言时,李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他看来,菌类是天然的粮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可以实现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有重要作用。

李玉带领团队把论文真正写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目前,团队先后与全国40多个市(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10000多人,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包),带动数万农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

“1978年,中国年产食用菌仅有5.7万吨,而今这个数字增长了700倍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八成。”李玉表示,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必须加倍努力,让祖国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的点赞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脱贫攻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李玉说。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四)

“蘑菇人”走遍全国传授致富术

年已7旬的李玉,仍然在食用菌产业的一线忙碌着,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2012年以来,他先后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虽然已经是院士,但在接受采访时,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热爱技术推广的“蘑菇人”。

全国各地如今有很多李玉团队指导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他跟新京报记者表示,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他最早进行产业化推广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那里相当落后,又是高寒地区,即使种植玉米,产量也不是很好,记得当时也有一些种植木耳的农户,但产量很小。”

李玉记得是在出差途中看到当地宣传木耳的广告牌,他认为可以来这边试试他潜心钻研的食用菌技术,于是就主动找上门去,帮扶当地农户。经过他和当地村民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黄松甸已成了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也从贫困县变成了富裕县。

李玉表示,在黄松甸他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带领村民种植食用菌,如今最让他欣慰的是,村里的种植户现在都可以独当一面,“像如今我在贵州的基地,很多技术人员就是从黄松甸出去的,他们现在对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到位,可以传师授业了。”

为群众服务的赤子之心,换来了当地老百姓深厚的感情与依赖。李玉向新京报记者回忆,有一年他带着日本和英国的专家去长白山开会,当时交通不算便利,他们开车走国道,来到黄松甸时决定下车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自己下车不久,就被当地的村民团团围住了,“大家纷纷过来跟我打招呼问好,有农户还跟我说,‘李老师您到我的仓库看看去,看看我种的木耳怎么样。’说完真就拉着我过去了。”

看到如此场景,日本专家非常感慨,“他说当时被我和当地村民的互动深深感动到了,觉着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真地深入乡村与村民打成一片的人,因为他感受到了农民对我们的亲切。”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事迹心得感悟(五)

李玉用几十年的时间,深入贫困地区,走遍全国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了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而今年年初热播剧《山海情》里面讲述的福建支援宁夏闽宁,福建专家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蘑菇,让大家挣到了第一桶金的故事情节,也是根据食用菌从业者的故事进行创作的,李玉挺喜欢这部电视剧。“那就是我们所有‘蘑菇人’的一个缩影,让大家了解了我们背后的故事,这个剧的评分很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真实了。”

因为在扶贫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之时,李玉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10位获奖者中,有人为了扶贫事业奉献了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对全国从事我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我也只是一个代表,这个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食用菌产业的。”

李玉表示,他真心感谢自己团队的成员,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除此之外,我更想感谢广大的菇农,就个荣誉源自他们在第一线辛勤的工作,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评估员选择了菌类产业,这是不容易的,大家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奉献支撑了行业,才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能够40年发展700倍,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产业。”

李玉表示,跟自己荣获表彰比起来,他更开心的是脱贫攻坚的胜利,“脱贫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经过这八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摆脱绝对贫困了,我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的乡村,原来的落后状态,通过精准扶贫改变了面貌,真是让我由衷幸福,绝对贫困的标签撕得可真不容易,能够有幸参与其中,我为自己和团队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