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杨修之死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03 04:18:19 来源:高考在线

杨修之死评课稿

杨修之死评课稿1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本文属于文言白话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在李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突破了课时教学重难点,较好地达成了课时目标。

  第一,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中,李老师多次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去反复品味文本,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如在探究杨修之“恃才放旷”时,学生能各抒己见,当学生陷入理解僵局时,他又及时指出第七段的“修知其事,径来告操”,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

  第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时,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隆中对》,然后由《三国志》过渡到《三国演义》。在课的结束阶段,要求学生回去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在课外延续这种兴趣。

  就本课而言,也有一些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李老师在课中重点引导学生对“鸡肋”和“恃才放旷”的分析,希借此突破教学重难点,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充分,课堂时间的制约,学生对于杨修死因的探究虽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学生有感受。

  2、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理解受阻时,往往不能及时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出困境

  综观整堂课基本落实了课时目标,但课堂教学能力尚待锤炼,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杨修之死评课稿2

  中国古典小说阅读教学,对于初三语文教学是个艰巨的任务,它既是课内教学又涉及课外名著导读,今天在戴老师的课堂中,我深受启发。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何况,戴老师已经将《三国演义》的读书任务布置给孩子们,对于小说情节,同学们自然在预习中已了然于心。所以戴老师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导入中,戴老师就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以“用四字词语来归纳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句式让学生接龙回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起阅读经验,水到渠成引向杨修及性格特征的解读。就喜欢这样接地气的开头,不需要惊艳但是足够自然大气。

  在“杨修初步印象”的教学环节中,戴老师用“杨修你太 了”的句式来请学生进行评价,老师能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同学们的阅读境界,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心中那第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小说文本中有作者的视角,背后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尤其精彩的是,人物研读中,戴老师提纲契领地带领学生从情节、字词以及侧面描写三个角度,有层次地解读杨修丰富的性格特点。辩证客观的评价小说人物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戴老师在教学中不急不躁地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和挖掘,教学环节自然又不失节奏。

  随着人物解读的推进,戴老师抛出“历史名家点评杨修之死”的课外链接将课堂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不仅深化了人物形象,更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物,让学生更宏观地分析人物。借助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掌握欣赏小说的技巧,《杨修之死》只是《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一个章节,冰山之一角,戴老师的教学俨然成了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名著的引导和方向,这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教学目标明确且容易落实,教学流程清晰且有思维梯度,教学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直击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精彩深刻,这就是此课的精彩,也是戴老师的精彩。

杨修之死评课稿3

  本节课亮点

  1、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置合理。执教者紧扣“恃才放旷”四字,从“有才——恃才——真才”,由浅入深,去探究杨修之死。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挖掘出了人物内在的.性格悲剧。从小处切入,却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较好地把握了对教材的处理。

  2、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品味,通过朗读去感知人物形象,真正做到了立足于文本。

  3、并且也注“授之以渔”,教导学生从字缝里去读,让学生懂得“字在其中,意在言外”。从字词中去推敲无穷的意建议或商榷

  1、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悟得,而非教师牵引学生去解读。

  2、人物的放旷并非所有的语音都是狂放之语,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是否该用如此语气呢?

  3、人物的悲剧除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外,还能否深入到社会原因呢?

杨修之死评课稿4

  《杨修之死》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是四大名著中的选篇。杨修之死向来因为故事情节单一,人物个性鲜明,教师比较难处理课文。这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课堂另辟蹊径,对人物关系进行讨论,深入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语文老师该教什么呢?王老师把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对事件进行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归纳主要事件,通过完成表格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文中几件事情展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来把握人物性格。学生各持己见,合作探究完成这部分内容。如果我们教师把一篇学生本已经看懂的文章再掰碎了揉烂了喂给学生,那正是叫一个索然无味了。小说文本中有作者的视角,背后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让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积累,甚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训练,梳理结构的能力,品读赏析的能力,辨析能力。能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篇不错的教学设计。

  王老师以“杨修真知曹操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带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故事结构,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把把握课文内容和琢磨文章细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握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细节琢磨又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总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有限,教师的功力单薄,课堂显得单调、枯燥。

  这篇文章不仅是普通的小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实,读小说也罢,看故事也罢,我们要学习的是故事背后的文化,要的是文字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老师撇开了人物分析,却抓住人物关系,以“真知与否”为主线,展开了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既追寻小说的脉络,又直面小说的本质。显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是正确而且是独特的。在传统人物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讨论的话题,又升华了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