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11 08:31:51 来源:高考在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

  今天听了夏**老师的课,《认识图形》,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个延续。课堂中,夏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环节,从已知的立体图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画下来,得到一个个平面图形。学生从一个个环节中,了解到平面图形的由来。最后在研究每一个平面图形中,得到每一个图形的特征,能初步的识别这些平面图形,并能简单说出这些特征就是本节课的目标了。

  张书记说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或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节课,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识别图形还是辨别每种图形的特征。这个问题确实有待我们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课中,如果每一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那么也就没有了重点,就好似一个故事没有了精彩的亮点。

  认识一个图形,从认一认立体图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画一画这个平平的面,这些环节都非常符合学生学习一个图形的过程,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现在的模样,更要学习知识的源头。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能让学生自己推理知识就是这样来的,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有些学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说。

  而平面图形就是从立体图形上画下来的,它比立体图形更抽象,而要从这么抽象的图形中,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要让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记住或者是理解,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只有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让学生比较图形之间的差异,观察图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涂画,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2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小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3

  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圆球在教室地面乱滚,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需要改进。

  总体而言,李老师的这节课,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纪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是低年级,所以也是多数班级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后需要共同研究,进步。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4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 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5

  1.课堂常规

  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入校刚刚三个月,上课时间不足13周。我们看到的孩子精神饱满,发言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这些都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一个侧影。我从听、说、坐三个方面来说:

  (1)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的重要性无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但学生会倾听并不是老师一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老师这节课开始的口算有两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听算。这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很好的机会,是老师很好的设计。二是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听他说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这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人要给学生发起挑战前,范老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一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老师经常点评:***听得多认真!***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一样认真听,给全体学生以榜样。

  (2)表达(说)能力的培养

  范老师要求学生说要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这对一年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老师让学生说话声音洪亮,主要是提醒“声音再大一点,给学生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音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老师对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让前面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说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生。

  评价:“**的声音真洪亮!我听到**的声音了,还有**的声音”。这是给学生以榜样和激励。全体学生在老师的点评下,马上声音就洪亮了。这样站起来回答问题表现出的是自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3)端正坐姿的培养

  学生课堂上的坐姿直接反应听课的精气神,坐姿端正是保护视力的前提,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范老师的要求“坐直!”,很有力度,能让没有坐直的学生马上调整坐直。还有评价引导“**的坐姿真美,很端正。”最重要的是学生坐姿端正,上课就不觉得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范老师课堂上是如来佛,就算学生个个都是孙悟空,也逃不出范老师的眼睛、耳朵,她时刻在关注学生、搜集学生各方面表现的信息,最为重要的是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以此为要求、为导向、为榜样,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这对一年级学生常规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常规训练效果就显著。老师眼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才能有好的课堂常规、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五到位”有效课堂

  这节课范老师做到了基础训练到位、自主学习到位、合作交流到位、教师引导到位、拓展延伸到位。

  (1)基础训练到位

  课始基础训练:由于这节课是立体图形认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图形的起始课,与这节课相关的内容没有,只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范老师设计的课始的基础训练是复习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方式是:老师说算式,学生想得数,然后指名说结果,在说结果时其他学生听他说的与自己想的是否一致。这里有两点做得很好:一是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二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给学生点名应该听什么。

  课中基础训练:一是每认识一个立体图形就让学生在准备的学具里面找到对应的物体,这是及时巩固学过的内容,学以致用,并且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最后的练习让学生辨认物体形状、几何图形的形状、生活中的物体形状,练习充分,层次清楚,目的明确。帮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自主学习到位

  主要体现在老师给学生学习体验的机会:课始口算让每人想一想再说。认识四种立体图形时让学生摸一摸积累表象、体验。让学生闭眼想一想图形的形状,在大脑中再现表象。让学生说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进行举例,是学习的应用。这些都是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参与,就有知识形成的过程的经历,就有日渐丰富的体验。

  (3)合作交流到位

  老师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导课时的同桌两人给物体分类、汇报,同桌检查桌友是否拿出的是指定的形状的物体,同桌交流看到的、摸到的感受,这些都是合作交流的机会。老师在活动中还有安排小组补充、结束后还有对小组活动效果的评价引导。这些都是合作交流到位的体现。

  (4)教师引导到位

  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合理、流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最突出的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中,这是认识图形的起始课,学生没有任何关于图形的基础:点、线、面、角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把两种立体图形进行区分,难度可想而知。范老师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摸起来都是平平的、滑滑的,怎么区分它们呢?哪个地方不一样?学生观察物体发现:正方体的面一样大,长方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老师进一步指出长方体中的特例: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总结出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键是看面是否一样大,一样大的是正方体、不一样大的是长方体。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这里教师的预设是一部分,现场的生成与调控也同样智慧。

  (5)拓展延伸到位

  体现在老师介绍生活中各种立体形状物体的应用,压路机前面轧路的是圆柱;还有球场上的足球,让学生体验足球能否是长方体、正方体,为什么?足球是利用了它的滚动自如的特性。这些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可以给生活带来便捷。

  3.建议

  (1)当学生因为没有经验而导致说错时,老师应该给予纠正,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是什么。如有学生说正方体有8个角,老师可以给他纠正,你是说它有8个这样的尖尖儿对吗?这些尖尖儿是什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知道的。这样具体化也可以。

  还有学生说长方体的4个面的时候,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它具体有几个面,同学们可以课下探究,把探究的结果与我分享。

  (2)要注意老师课堂上的站位。当老师示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得到,才能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这节课老师展示学生分类时,站在了走道第二排学生旁边,这样第一排学生就看不到了。

  (3)拓展延伸上再充分一些。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方面广一些,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课:《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 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五、教具: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摸一摸):我们要认识的平面图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体中,请你找一找、摸一摸并说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它是什么形状,使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画一画):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自己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看看谁的办法最多。经过交流,学生可能会使用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无论学生用的什么方法,都是一种体验,这种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面”在“体”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7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8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9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需求,营造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39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做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他们的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从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4.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面在体上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与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和白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课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时间很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课堂上喜欢操作类的活动。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他们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已经基本上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了。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交通标志(由生活中图形引入新课)

  师:笑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很多交通标志,你们知道这些标志的意义和它们的形状吗?(适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并与它们交朋友,好吗?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这里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完成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这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学一学、比一比、画一画五个活动。 活动一(找一找):在“体”上找“形 ”

  1找长方形,哪个图形藏长方体的面?(长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个“体”的面上,(正方体)。

  3.找三角形和圆,三角形和圆藏在哪个“体”的面上,(三棱柱、圆柱)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下,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同时使学习的内容更有情趣、更直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活动二(摸一摸):摸“长方形”学具感知它的特征

  1. 认真的看一看它长得什么样?再仔细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 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活动三(学一学):自主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圆感知其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用刚刚学习长方形的方法先认真的看一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再仔细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用数学语言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各有几个角?几条边?

  2.学生汇报,解决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懂得合理的表述与认真的倾听,并产生智慧的碰撞。通过摸、看了解长方形的特征之后,又提出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圆,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

  活动四(比一比):“形”与“形”比,“形”与“体”比

  1.“长方形” 与“正方形”比

  2.“长方体” 与“长方形”比

  3.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比

  活动五(画一画):从“体”上画“面”

  1.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 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3. 用描的方法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画下它的一个面,并说一说从什么体上描出了什么形?

  【设计意图: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采用实践操作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看、摸、画、说等活动,自主地探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 说一说 ):

  屏幕滚动放生活中的物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些图形朋友,仔细观察你从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

  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

  活动二(想一想 说一说 ):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这些图形朋友?在小组里说一说。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现实生活素才,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活动一 游戏激趣.

  1.打地洞游戏

  地洞里藏了很多图形,快来打吧!看谁找到的图形最多。

  2.数图形游戏

  数一数闹钟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3.小小粉刷匠

  学生可以先点击画框中相应的图形即可进行涂色,点击右三角为下一幅图。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拓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4.小小设计师

  1.这幅画中缺少了什么图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并把它拼上吗?

  2.你们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画吗?

  【设计意图:“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教学功能,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构思一个主题,利用计算机中给出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拼出具有小组特色的图案,通过人机交互平台,教师把学生在计算机上拼出的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大屏幕展示,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活动二 总结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今天这节课你能评价一下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吗?你能给自己打多少分? 在你心中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出发,既有学生间的评价,又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教师在共同的评价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取长补短,树立自信,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的评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