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去做好文言结合

更新时间:2023-08-17 09:13:08 来源:高考在线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去做好文言结合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解与鉴赏方面,特别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着特殊的要求。首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彰显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学会从多个方面去挖掘文章的内在价值,同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公正地对文章进行评价,正视它的积极效应以及历史局限性。其次,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利用文章注释,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有大致的了解,并且注意积累,逐渐实现举一反三。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是“文”的内容,后者是“言”的内容,对于文言虚实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对文章很好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而当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文言现象的死记硬背,过多的在“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言”的结合,忽略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致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方向感,进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本该有的生机与活力。鉴于上面的情况,本文着重强调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重要性。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言”,要注重知识的整理,并且实现有效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在“言”的学习中更有效率,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最终实现知识的积累。

  例如,在文言文的语法学习中,对文章中常见的谦敬词、时间副词、古今通假字以及异义词等进行分类归纳,在不断地整理中,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要学会结合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习文言文。

  二、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彰显文章所体现的深刻意蕴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习文言文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让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彰显着时代内容。例如《苏武传》表达的是一种民族情怀,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产生更强烈的感情;《报任安书》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让学生更加懂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当然,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表达是相当隐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耐心地挖掘,在理解文章大意后,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用心,进而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做到文言结合

  做到“言”、“文”的学习后,如何做到“文”、“言”的结合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然后再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入手,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将文本与文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中“曰”字出现的地方进行归纳,进而让学生分析每一个“曰”字出现时人物的心理状态。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方面给学生对文章学习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文言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一种模式,教师可以先从“言”入手,最后再分析“文”的内容。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解决“言”方面的难点,在学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后,再从文章的各个细节上分析,最后综合全文,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二种模式,也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的教学同时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逐段的研读,在对文中语言理解的同时,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状态,进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语特点,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势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特点进行层次的理解。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时的危急情境,把握项羽的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勇敢和粗中有细,刘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用人。理解这些人物性格对文章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过文字向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载体,对当代人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文言知识不可或缺,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文言文的学习切忌将其当成一种单纯的语言材料,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应该多去关注文章所凸显的人文思想,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文言结合。

  当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文言结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们多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文言文教学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逐步实现文言结合。

  参考文献:

  [1]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孙圣梅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