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07 07:45:23 来源:高考在线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把义利对立起来主张“仁者安仁”“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墨子回答这个问题时主张既“贵义”又“尚利”,提出了义利合一的观点: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他认为:“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墨子·天志下》)故“义”是“正”。在《墨子·天志下》中墨子又说:“义,利也”。(《墨子·经说上》)即“义”是“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在墨子看来,“利”是判断衡量事物是否合乎“义”的价值判断尺度,“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贵义》)。他明确提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辞过》)。《经上》篇中写道:“功,利民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他还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墨子的科技思想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道”和“技”就构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以“道”保障“技”的发展方向,以“技”促进“道”的深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针对墨家学派这一特点,朱亚宗先生认为:“墨家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人类社会早期难以具备的两个结合,一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二是辩术与技术的结合。这大致可以看作是墨家学派的特点。”所谓“学者与工匠的结合,其奥秘在于将学者在空闲的读书与思索中发展起来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用于提炼工匠积累的技术经验,由此而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在这种结合中,学者的'有闲与工匠的实践都是缺一不可的条件”。而“这两方面的条件恰好在墨家学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墨家集团是实现学者与工匠相结合的理想组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A.在“至善”的层面上,孔子是将“义”和“利”做了某种程度的对立,而墨子则既“贵义”又“尚利”,提出了“义”“利”合一的观点。

  B.墨子认为“义”是“正”,“义则治,无义则乱”。又认为“义”既是“利”,“利”是判断衡量事务是否合乎“义”的价值判断尺度。

  C.墨子所谓的“功”不在利己而在“利人”,他在《经上》篇中写道:“功,利民也。”这就是说只有 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

  D.朱亚宗先生认为墨家集团成功地具备了两个结合:一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二是辩术与技术的结合。这两个结合形成了墨家学派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墨子肯定“义”为至善的标准,因此在维护道德原则的尊严上,与孔子“仁者安仁”中有相近的意思和相同的作用。

  B.“利”作为判断衡量事物是否合乎“义”的价值判断尺度,因此在他看来和氏之璧.随候之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C.墨子科技思想里面包含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民”思想,二是“道”“技”关系。

  D.学者与工匠的结合,就是学者利用读书与思索发展起来的想象力理解力与工匠的技术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出了义利合一的观点,因此在墨子的观念中“义”既是“利”,“利”既是“义”,这两个概念是没有区别的。

  B.公输子做的木鹊能飞三天而不掉下来,这在当时是是了不起的事情,而墨子却认为“拙”,在墨子看来是“不利人”的东西都不值得肯定。

  C.以“道”保障“技”的方向,以“技”促进“道”的发展,这对于今天我们思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科技与自然的关系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D.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庄子的“运斤成风”“庖丁解牛”都涉及道与技的关系,但真正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却是墨家。

  试题答案:

  1.B

  2.A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