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荆轲学案练习及答案分析

更新时间:2023-08-08 15:14:23 来源:高考在线

荆轲学案练习及答案分析

  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X、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整体感知,概述故事情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四、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且至于燕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足为寒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逢迎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丹所以诫 田先生毋言者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3.一词多义

  之

  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而

  而之燕 盖聂怒而目之

  民众而士厉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使

  使使往之主人 使者还报

  使得至前 使得毕使于前

  其

  其后秦伐魏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后乃可图也

  及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及政立为秦王

  为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及政立为秦王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复为羽声慷慨

  故

  故尝质于赵 故丹怨而亡归

  以

  以术说卫元君 酒酣以往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易水以北

  柰何以见陵之怨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以次进

  固

  固去也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固请毋让

  虽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虽有管、晏

  于

  徙于卫 荆轲游于邯郸

  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乃

  其先乃齐人 其后乃可图也

  乃造焉

  见

  柰何以见陵之怨 偻行见荆卿

  过

  荆轲尝游过榆次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因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遂自刎而死

  因而刺杀之

  足

  足为寒心 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而欲不可足也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数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数困于兵

  举

  又举兵南伐楚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得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诚得劫秦王

  擅

  擅巴、汉之饶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间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 异物间进

  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不顾国家之大害

  发

  “……请辞决矣!”遂发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

  图

  请入图之 其后乃可图也

  图穷而匕首见

  善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所善荆轲可使也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引

  项王乃引兵而东 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4.常见实词

  卫元君不用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其少时与丹欢

  欲批其逆鳞哉 然则何由

  委肉当饿虎之蹊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旷日弥久 乃造焉

  却行为导 明不言也

  致光之言 敢有所道

  尽纳其地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赵不能支秦

  舍上舍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微太子言 臣愿谒之

  今行而毋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人不敢忤视

  请辞决矣 既祖

  持千金之资币物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比诸侯之列 至陛

  前谢曰 愿大王少假借之

  轲既取图奏之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自引而起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王负剑 轲被八创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5.常见虚词

  与盖聂论剑 人或言复召荆卿

  荆轲既至燕 酒酣以往

  相乐也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稍蚕食诸侯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燕国莫不知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 光窃不自外

  方急时

  6.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必入臣 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稍蚕食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又举兵南伐楚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7.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置之匈奴 可与谋

  驽马先之 使悉反诸侯侵地

  以试人 欲与俱

  而为治行 待吾客与俱

  见燕使者咸阳宫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故尝质于赵

  窥以重利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五、研讨探究

  1.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勾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2.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3.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4.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6.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课后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虑

  B.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宽容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

  D.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遭受

  2.对下列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③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④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解说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盖聂怒而目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稍蚕食诸侯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C.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D.太子迟之,疑其改悔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A.群臣怪之 B.箕踞以骂

  C.太子迟之 D.已而论功

  5.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选段开头写送别场面,“皆白衣冠以送之”给整个场面笼罩上了一种悲哀的氛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从乐调加以渲染,使悲哀的色彩更加浓重。

  B.送别场面悲壮、气氛浓烈,这是由局势的严重、使命的庄严和行事的秘密所造成的,也是由环境的萧杀和参与者心境的悲慨造成的。

  C.“廷刺秦王”这个场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D.由于秦王侍医在关键时刻以“药囊提轲”,使秦王得以拔剑砍伤荆轲,荆轲在英勇奋战后,身受重伤,但仍威武不屈,他“箕踞以骂”,并说明事败的.原因是因为秦武阳的畏缩恐惧。

  翻译

  6.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文:

  7.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译文:

  8.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9.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拓展运用

  ◎文本感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应用指南:慷慨悲歌,易水诀别,尽显荆轲不避艰险、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他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让人扼腕不已。不管这些刺客们曾经都是怎样的人,青史记录下了他们生命颠峰的光芒。人生百年又能有几次如此奋力一搏?只求在这辉煌的一瞬有完美的展现。让我们铭记:那一种决绝,那一股勇气,那一份当机立断;那片友情,那腔忠义,那为知己而死的豪迈。

  精彩链接

  生命如三千流水,繁花尽妍,怎可知在追求生命真谛的征途上,成功即在前方,只需你再向前跨一步!便会采撷生命之叶,生命真谛的风铃,奏唱生命真谛的弦韵,尽情去享受生命的绚烂。

  再向前跨一步,天下便非你莫属。四面楚歌,八千弟子血泊亡,美人挥剑自刎,英雄何等惨烈?乌江畔,芦花飘荡,残阳盛血。为何你不肯再向前跨一步?跳般渡江,来日再与刘邦小儿相斗?为了义?为了情?为了父老?卷土重来未可知,英雄却以死而为后人记载。“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向前跨一步,你便征服天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前方的路生死未知,你却毅然跨马飞去,消失在血色残阳余辉中。英雄跨出了这一步,成就了“荆轲”的生命之伟岸,让英雄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豪迈的弦音,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璀璨的篇章。生与死之间,英雄选择舍生取义,便再向前跨一步———走向死亡,征服苍生……

  --------选自作文《再向前跨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