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阅读答案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A
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梁惠王阅读答案2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
梁惠王阅读答案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参考答案:
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梁惠王阅读答案4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③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②非:非议。③上:君主。④非:不对,错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尝( ) ⑵先( )⑶对( ) ⑷王( )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未之有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得而非其上者
C.环而攻之而不胜 黑质而白章 D.民亦乐其乐 而乐亦无穷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13.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⑴用一句话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1分) 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 ”是乙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扬。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2分)
14.联系全文,说说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
10.(4分)(1)曾经 (2)在……之前 (3)回答 (4)称王 (每处1分)
11.(2分)B
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为人民的君主却不能和人民一起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13.(3分)⑴(1分)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提示:要建立新时期的忧乐观,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1分)
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以物喜,以己悲”(或“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则会随个人荣辱而改变”) (1分)。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也含有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给分,1分)。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梁惠王阅读答案5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棉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8.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者名之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夜缒而出,见秦伯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B.“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暗含讽刺,使对方醒悟。
C.孟子用“王道之始也“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呼应,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王道,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7答案:C.衣,穿
8答案:B均为介词,比。A介词,用;介词,因为C助词,主谓之间;助词,补足音节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9答案:B.暗含讽刺不正确
梁惠王阅读答案6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 (2)卒然:突然 (3)恶:怎样 (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 (6)孰:谁 (7)嗜:喜欢 (8)与: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梁惠王阅读答案7
二: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D在……上。
11、C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分)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梁惠王阅读答案8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
(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梁惠王阅读答案9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
【注释】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2分)
(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德育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4)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者无敌”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2分)
(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2分)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2分)
(3)C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
(4)孟子这一观点,在战国动乱时期,有积极意义。当今时代,“孝悌忠信”虽有新的内容,但仍应是传统美德,要发扬光大。
【参考译文】
惠王说:“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一诺千金阅读答案范文2023-08-04 17:26:35
《阳光老师》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2023-07-31 23:51:36
《家》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7 18:10:28
一诺千金阅读答案范文2023-08-04 17:26:35
《阳光老师》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2023-07-31 23:51:36
《家》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7 18:10:28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8-07 11:33:46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8-16 16:22:01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7-31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