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更新时间:2023-08-14 21:06:12 来源:高考在线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之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偕:一起

  B. 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擅:独特超群

  C. 谢其素所往来少年 谢:谢绝

  D. 乡人多德之 德:恩德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君之行义,修于家 蚓无爪牙之利

  B. 皆以文学举进士 君何以知燕王

  C.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D. 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 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洵参加科举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后来更加发奋读书,终于中举,被授予试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B. 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受到了欧阳修的推崇,一时名声大震,年轻人、求学者都把他的文章当作学习的榜样。

  C. 文中关于苏洵发奋求学大器晚成的一段写得极为生动具体,突出了苏洵的执著、有主见,使人受到教益。

  D. 本文用了较多笔墨写苏洵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在记叙苏洵文学成就的同时又突出了他的学识和品德。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4分)

  (2)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3分)

  (3)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3分)

  参考答案

  二: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C)

  A.岁余,举进士,再(第二次)不中。

  B.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尽,全)。

  C.绝(绝妙)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停止]

  D.故号“老苏”以别(区别)之。

  2、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意思相同的是(D)

  A.此不足(为)吾学也[让];山峦(为)晴雪所洗[被]

  B.涵蓄充溢,抑(而)不发[顺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逆接]

  C.必造(于)深微而后之[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D.(以)其父子俱知名[因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3、 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

  4、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5、苏洵起先"举进士再不中",后来"其文以为师法"其原因是什么?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

  (经过了五六年的潜心积蓄,厚积而薄发。)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子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苏洵晚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太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著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