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十五篇)

更新时间:2023-08-17 04:02:21 来源:高考在线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⑵成列:指摆好阵势。 ⑶既:尽,全部。 ⑷司马:官名,指子鱼。 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⑹门官:国君的卫士。 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专(个人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公将鼓(击鼓进军)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焉(哪里)置土石;惩(苦于)山北之塞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鼓之:( )

  (3)小大之狱:(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1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公主即还宫诉帝3,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4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注】

  1[苍头]奴仆。

  2[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

  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4[小黄门]泛指宦官。

  5[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14.下面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使宣叩头谢主长跪而谢之

  C.公将鼓之欲棰杀之D.何以战 欲何言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一鼓作气 翻译: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翻译:

  16.【甲】【乙】两文都有君臣相对的场面。面对鲁庄公,臣民曹刿为鲁庄公指明 1才是作战取胜的条件,鲁庄公请曹刿同行参战;面对光武帝,县令董宣据理力争,誓死不认罪,光武帝2,3。(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C(2分)

  15.答案示例:(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2分)

  (2)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2分)

  16.答案示例:1取信于民2称他为“强项令”(将其赦免)3赐钱三十万

  (共3分,每空1分)

  参考译文:

  董宣做了洛阳县令。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呵斥这个奴仆下车,就地处决了他。

  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了满脸。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了他。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犯死罪逃跑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硬脖子县令出去吧。”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文言文阅读。(15分)

  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⑵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⑶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⑸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⑴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⑵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阅读答案:

  14、(5分)⑴驱车追赶 ⑵第二次 ⑶倒下 ⑷指责 ⑸即使

  15、(4分)⑴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⑵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爱蒙蔽

  17、(4分)⑴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 ⑵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 指代:

  B、登轼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1、衬托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xx年福建泉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6.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分)5.(3分)C6.(6分)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2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

  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日:“请迫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日:“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日:“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会: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令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追: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师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或击鼓

  2.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座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久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褒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投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9.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20.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3分)

  21.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7、(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8、(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

  19、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21、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⑤,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

  4、甲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鄙:目光短浅。 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③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

  3、①远谋 鄙

  ②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4、“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2、下面句中划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

  参考答案:

  1、(1)参与

  (2)离开

  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4、(1)远谋 鄙

  (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本文选自《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时期( )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传庄公十年》 左丘明

  3.D

  4.(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有利战机,做事要有远见。(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④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2分)

  A.公将鼓之 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

  B.公将驰之 若往击之

  C.彼竭我盈 则彼见吾众寡矣

  D.惧有伏焉 彼设栅自固,惧我也

  11.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译文:

  12.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答:

  13.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点。(2分)

  答:

  10. A,2分。11.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2分。(2)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 !够打败他们了!2分。每小题错漏一处扣1分,扣到零分为止,计4分。12.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1分,及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①。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

  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②。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 xu)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今也不然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非金钱无以行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1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9. B【解析】A间:参与/间离;B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C然:这样/……的样子;D以:来/认为。

  10.(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决)。

  1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必以信 信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可以一战

  A.忠之属也 B.受之天也

  C.何陋之有 D.见渔人,乃大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19.阅读本语段,从鲁庄公的角度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6.①参与(1分) ②实情 (1分) 17.(2分)C 18.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分)19.从本语段看,鲁庄公能接见曹刿这个平民百姓,并能听从曹刿的劝说,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取得百姓的拥护,成了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