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答案】
9. D 10. C 11. C
12. (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了,你的父族母族的亲戚全都被杀或没收为官奴了。
(2)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
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亲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2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唯君图之 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里
D.吾其还也其:还是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 ① 。选文中的“行李”是指 ② ,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分)
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4分)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 ① ”,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 ② ”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参考答案:
1.A(2分) 2.B(2分) 3.B(2分)
4.①请客的主人 ②出使的人(2分)
5.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4分。每空2分)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3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7.解释文中加点字。
(1)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
18.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一样的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一羽之不举D.吾属今为之虏矣
19.翻译第③段划线句。
20.第③段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7.扩张损害、伤害
18.C宾语前置句,译为“举不起一片羽毛”。
19.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0.①处处为秦着想;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6、本文选自《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体裁)史书。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吾其还也(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
20、下列文言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若属皆且为所辱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项王曰:“沛公安在?”
21、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内容,分析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
16、编年体
17、没有还是
18、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9、B
20、B
21、自我认知清晰,有仁义道德,有政治远见。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意思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微”的.意思是“没有”。
②“吾其还也”的意思是“我们还是回去吧”,所以“其”的意思是“还是”。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舍:放弃。以为:把……当作。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A、使动用法,使……削减。
B、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C、使动用法,使……灭亡。
D、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D、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句话体现了晋文公对秦穆公恩惠的感激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明晋文公自己是一个具有道德的仁者,不会以怨报德;“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的分析都体现了晋文公的政治眼光高超,具有远见卓识,明白要顾全大局,此时不宜出兵报复。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野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08-04 21:52:37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2023-08-12 12:33:18
《汉书·朱云传》阅读答案2023-08-18 21:51:17
《野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08-04 21:52:37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2023-08-12 12:33:18
《汉书·朱云传》阅读答案2023-08-18 21:51:17
《出师表》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8-07 11:33:46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8-16 16:22:01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7-31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