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更新时间:2023-08-13 04:34:27 来源:高考在线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能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猜灯谜起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很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地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因而敢怒不敢言。

直到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担心遭到伤害和排挤。因此,在上将军吕禄的家中秘密集合,共商谋反之事,以便彻底地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住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同开国老臣周勃、陈平一起,设计铲除了吕禄,终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在平乱之后,众位大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为汉文帝。文帝深深感到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叛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是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叫东方朔,他善良又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一进园门,就发现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急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为何要自杀的原由。得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一个妹妹。在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与家人见面。每当到了冬去春来的时节,都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无法在双亲身边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之后深感同情,便向她保证,一定会设法给她一个与家人团聚机会。

于是在某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边上摆了一个占卜摊。很多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意外的是,每个人的所占签,竞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随即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祈求解灾之法。东方朔便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红衣神女下凡,她就是那位奉玉帝旨意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留给你们,可让当今的天子想想办法。”说完,就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着红帖,赶紧送往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去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顿感大惊,连忙召见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想,便说:“据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经常给你做汤圆,十五日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您焚香上供,传令长安城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并传谕臣民一齐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放鞭炮、烟火,像是满城大火,这样便可瞒过玉帝了。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可以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便可消灾解难”。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就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执行。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烟花绽放,游人熙熙攘攘,异常热闹。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来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等候多时的元宵听到喊声,急来赶来,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就这样热闹了一夜,汉武帝看到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照样全城都挂灯放烟火。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这一天的汤圆叫元宵,这一天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猜灯谜的传说

传说一: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传说二: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