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故都的秋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04 22:09:05 来源:高考在线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书题目)

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

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

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灯片)

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

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体会深层含义。D、诵读精彩片段。

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请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学生回答)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

二、美美地练:

1、思考讨论: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单选题:

(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D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学生仿写,写好后展示并做评点)

三、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1、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2、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鉴赏品味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

《故都的秋》综合能力检测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

1.混沌(    )2.潭柘寺(    )  3.驯鸽(    )

4.落蕊(    )5.平仄 (    )  6.椭圆(    )

7.颓废(    )8.普陀山(    )  9.一椽破屋(    )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1-3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片断,回答1-2题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1.文中画线部分在表达方式上属于_____部分,这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2.“不能自已”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1-3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其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dùn 2.zhè  3.xùn  4.ruǐ

5.zè  6.tuǒ  7.tuí  8.tuó  9.chuán

二.

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三.

1.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2.写出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

3.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四.

1.属议论部分,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2.“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自已”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表明了对于秋天的热爱,不是以自己的感情为转移的,是一种由不得自己的喜爱之情。

五.

1.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2.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故都的秋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2、②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