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邹忌讽齐王纳谏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03 05:05:40 来源:高考在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5、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习巩固旧知1、掌握下列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昳丽: 光彩美丽 朝服衣冠: 穿

孰视之: 同熟 仔细 美我: 以.....为美

私我: 偏爱 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

面刺: 名词作状语 当面 间(jiàn) 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至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