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模板

更新时间:2023-08-11 08:26:34 来源:高考在线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2021模板1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出示投影)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野豆角花,谁不认识!”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二) :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2、指名读题。

3、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4、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5、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教师板书)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七、课后作业。

整理童年趣事,在日记本上写下来。(音乐响起)

八、教后记: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2021模板2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2.虚实结合的写法。

3.大量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写感情。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2. 抒写感情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虚实结合的写法。

四、 利用幻灯出示总理图片

五、 教学方法

1. 以指导感情朗读为主结合“讲”、“练”。

六、 设想

安排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看《周恩来》录象,了解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

1. 以《十里长街送总理》录象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解题:周总理,你在哪里

询问 用“你”不用“您”

1. 呼唤 寻找 2. 显得亲切,显得人民

怀念 与总理亲密无间

2. 简介作者

柯岩:当代女作家,原名冯恺,广东海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

3. 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⑴、注意语气词“呵”的变读法:句首读“ā”,句中、句尾读“yā”。

⑵、体会诗歌的感情:怀念、热爱、崇敬、爱戴。

⑶、诗歌的结构:询问——呼唤——寻找——应答——思念

4. 辨析字词

谪( ) 涛( )

⑴ 滴( ) ⑵

摘( ) 滔( )

5.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询问、呼唤)

⑴学生齐读第一节,注意哪些字应重读,请划出来。(我们的、好、哪里、想念)

⑵重点理解如下字词的含义:(我们的、好、你的人民)

a、 我们的: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b、 好: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c、 你的:同“我们的”相照应。

⑶、这一小节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反复)

反复呼唤、寻找,反复倾诉人民的深切怀念之情。

6.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寻找)

⑴、 课文抓住了哪几个自然景象来写总理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⑵、 为何要把总理放到这样的背景之上来写总理。

为展示总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宽阔、业绩的卓著。

⑶、 四种形象的具体内涵。

高山:展现了恢弘阔大的境界,使总理的形象显得崇高,又使画面有了葱郁的色

彩。

大地:形象博大,胸怀坦荡,又给画面增添色彩。

森林:给画面增添了浓郁的色彩,音域宽广,气势磅礴。

大海:使总理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大海的蔚蓝更丰富了画面的色彩。

⑷、 文中的四处细节描写

a、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b、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c、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⑸、 注意思考第六小节同前(2 ----5)之间的关系。

A、是前四个小节的总结。

B、这一小节有三个词同第一小节一个词相照应,请找出来。

“整个世界”“每一个地方”“到处”——“不停息” 相照应。

C、理解“足迹”“深深”两个词的含义。

足迹:既指周总理的行踪,又指周总理的功业。

深深:既指周总理功业巨大,又指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永世长存,不可磨灭。

(上文是对总理作为普通老百姓形象的具体描绘,下文是对总理作为一个国

家领袖形象的描绘。)

⑹、 学习(7---8)小节。

A、“深情”包含着哪几种感情:悲痛、敬仰、怀念。

B、“中南海”、“政治局”:突出了周总理既是人民中的一员,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杰出的领袖。

C、“在这里”与前面“在哪里”相呼应,表现了周总理虽死犹生,与祖国江河大地同在。

D、“在一起”反复四次,强调周总理与人民血肉相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⑺、 第二部分的几处有代表性的细节描写:

A、“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B、“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C、“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7.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思念)

⑴ 、两个“永远居住”: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⑵、“太阳升起的地方”: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⑶、全诗点睛之笔: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8. 指导朗诵全诗

9. 板书:

呼唤 寻找 怀念

(1) (2—8) (9)

居住在

倾诉 怀念 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总述 天安门前 人民心里

(2) (3) (4)(5) (6) (7-----8)

点 面

(他刚离去) (在这里)

风尘仆仆 为党的事业

辛苦劳碌 日里万机

(暗示他去世) (活在人民心里)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2021模板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有条件的可绘制一组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五、课前预习:

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文后理解·分析一、二的要求和提示,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作品,正音正字,划分段落,学习1-6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瞻(zhān)仰(yǎng) 矗(chù)立

奠(diàn)基 砌(qì)墙

伟绩(jì) 镏(liǘ)金

上溯(sù) 五卅(sà)

朽(xiǔ) 幅(fǘ)

天堑(qiàn) 镶(xiāng)

嵌(qiàn) 发髻(jì)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一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完成“揣摩·运用”三。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揣摩·运用”四的表格。

4.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7-11节,理解并掌握说明中的记叙,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规模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

(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揣摩·运用”三、四。

2.背诵碑文。

2.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4.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2021模板4

学习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内容和步骤:

一、 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 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案2021模板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美。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散步的习惯吗?其实,文章不一定非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你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如何以及你赋予文章的情感。在一位成功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

二、明确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学生轻声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四、探究研习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⑴ 通过散步,描写一家人美好的家庭生活,赞美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⑵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⑶ “我”是一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渗透“我”对生活的使命感的语句有: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3、文章在描写一家人散步前还有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用。

提示: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心率、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散步”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三代之间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六、拓展延伸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篇文章,共同研读此文。

又是一天阳光中

4月20日 星期一 晴5点30分,家中──

朦胧中感到有人轻轻走近我的床。虽然我还没睁开眼,但知道那一定是妈妈。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快起床吧。”同时一双温暖的手扶摸着我的额头,撩开上面覆盖的几绺头发。我拥着暖和的被子坐起来,睁开眼后第一眼看到的又是妈妈微笑的脸。她疼爱地望着我,提醒我时间不早了。我蹦下床去洗脸刷牙,吃爸爸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然后背起书包,向爸爸妈妈说声“再见”走出家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春天的太阳格外温暖。一阵风儿吹到脸上,使我想到妈妈那双温柔的手。尽管天气这么好,但我没有放慢脚步,因为我已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阳光洒在我身上。

6点,教室中──

我已经开始早晨的学习了。这时邻座的女同学刚到。她冲我一笑,长睫毛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露出了洁白的牙齿,那样子是说“早上好”。我也向她报以一笑。我很喜欢她这样纯真笑着的样子,当我向她借东西时,她总这样笑着把东西递给我。这不,我低头看书时不小心把笔碰掉在她桌旁,她连忙俯身起,放在我的桌上。我道谢时,她又抿嘴一笔,那是说“不用谢”。其实把这样随处可见的小事写在日记里没什么价值,但总觉得每一次笑都很美,不该轻易放走它们。望着太阳,望着身边的同学,突然觉得这些笑容如甘泉一般,静静地在心底流淌,突然觉得同学之间这种暖暖的感觉真好!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也暖暖的,真好!

6点50分,操场上──

今天是周一,有升旗仪式。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站在蓝天和太阳下。望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顿时有种亲切而严肃的感觉,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静静地站在国旗下,感受“崇高”这个词的境界。耳边仍响着那雄浑激昂的旋律:“前进,前进,前进进……”此刻,我们握紧拳头,举起手臂在国旗下宣誓,一种深沉的声音从胸腔中迸发出:“报效祖国,为祖国服务!”太阳依旧暖暖的,照着国旗也照着我们。此刻的阳光照在国旗上,国旗又增添了几分美丽、神圣和庄严;此刻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又多了几分豪情、信心和力量。

7点20分,英语课上──

这是周一的第一节课,美丽的英语老师轻盈地走进来。“Good morning,class.(早上好,同学们。)”“Good morning teacher.(早上好,老师。)”在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亲切流利的讲解声和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铃──”下课了。我是英语课代表,上前帮老师拿作业 本。老师边走边对我说:“这一次月考怎么没考好?”我抱歉地笑笑:“这次没准备好,下次我一定考好。”老师信任地点点头。从办公室出来,看看挂在天边的太阳,阳光暖融融的。阳光中我似乎又看到老师和蔼的面庞,又听见鼓励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地回响:“下一次一定要考好啊!”

黄昏5点,家中──

放学后,在阳台上远眺,见那火红的太阳焉镶嵌在青山与蓝天之间,把薄云映得通红。

在落日的余辉下,我赶紧开始学习,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妈妈过来劝我早睡,直到亲眼看着我躺在床上,替我盖好被子才离去。我躺着静静地想:“明天一觉醒来,保准又是一个艳阳天。”

每天我都重复着相似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尽情地享爱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温暖,就像我每天享爱着太阳给予我的温暖一样。我也同样爱着我的父母、同学、老师和我的祖国,就像我热爱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温暖的太阳一样。

我生活在阳光中。

我爱生活的第一天。

〖赏析〗 本文立意新颖。作者笔下所写的,无非是同龄人每天都曾发生的“重复着相似的生活故事”,这些事由于司空见惯,而被视为平常了。但是,作者却独具慧眼,正是通过对这些看来似乎是平凡的生活故事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化思考,抒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新鲜感悟,揭示了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极不平凡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确实可贵。

构思巧,选材精当,表现手法别致。作者巧用“日记”体裁形式,并按照一天生活的时空顺序,运用细腻、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祖国情的生活画卷,真实而具体地揭示了花季少年生长在阳光季节的无比幸福与快乐,同时也表现 了一代少年热爱生活,为报效祖国而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时代风貌。

本文所拟题目含蓄,寓意深刻。在文中,作者善于紧扣“阳光”,处处用“阳光”的温暖来烘托或比喻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文末运用抒情和议论点明全文主旨,水到渠成,都写得很有章法。显示了作者不薄的写作基本功。

【布置作业 】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

本文是一篇亲情浓郁的文章。但是,由于学生的生理距离,并不能完全体会文章深蕴的人情美,因此,需要调动学生们对于父母的情感储备,来较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比较阅读是这堂课的另一个亮点,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所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