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蔓、苞”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苞蕾、苔藓、甘蔗、软绵绵”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大致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么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音乐《四季歌》(林夕填词,黄耀明演唱),引发学生畅谈四季感受。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畅谈)
(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歌词。)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内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个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夏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大家刚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还有长长的暑假,有同学提到成长了吗?夏天里有哪些成长呢?我们赶紧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
豆棚、绿蔓、苞蕾、苔藓、草坪、甘蔗、瀑布
缝隙、谚语、割谷、活生生、软绵绵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声,不要读成二声;“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缝”和“蔓”是多音字,要读准音。
◆识字方法:
根据形旁归类识字:“苞、蕾、苔、藓、蔗”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ABB式结构的词语:
“活生生”和“软绵绵”都是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他ABB式结构的词语还有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预设: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但涉及的描写对象非常多,比较适合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多读几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2)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3)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画,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问题一和问题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方法拓展:寻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确:中心句是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
③从结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④从反复句中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某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反复出现的话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⑤从议论句中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⑥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事物。
(3)学生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内容,分类概括。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填完表格了。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但是要想写出“万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这么多事物分个类,那么可以分成几大类呢?
明确: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那从万物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去仔细品读,好好感知。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了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去读文章、找细节,感受到了夏天无处不在的生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课堂气氛很好,真有点夏天热烈的感觉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读课文,感受“成长”
1.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③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里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①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这句话有疑问吗?
预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连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夏天里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可能确实有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植物不会生长得这么快,这里有种虚指的意味,是为了强调生长之快。学生读到此句时就自己的阅历提出质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个句,大多数学生通过造句能够体会到很多时候“昨天……今天……明天……”并不是实指。
(5)合作朗读。
①师生共读。教师读第一句中心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要读出生长迅速的感觉。
②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句话,看哪一组读得。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长”。
过渡: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仔细听,做标记。
(2)教师板书“因为……所以……”引导学生用此句式描述该段中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
(3)小组交流、汇报;质疑探讨。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了。
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
质疑: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长呢?
明确:这涉及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讲解。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马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马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发软,看上去路面好像变高了。
(4)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预设:教师出示另一句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五谷不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节气不到,庄稼就成熟得较慢。
(5)指名朗读本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3.体悟人也在“成长”,要用力地成长。
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学生结对或分组讨论。
A.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
(学生们的身体、年龄都在成长。不管升级或跳班,无论快慢,总是要长。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B.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预设:学生缺乏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两句谚语中蕴含的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庄稼抽穗。所谓“谷”,和现在的说法“谷物”之“谷”的含义一样,不单纯是指稻谷。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庄稼长势如何,能否获得丰收,在这一天就能看出个_不离十。“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为“出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天结束,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黄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这句农谚是说到了处暑节气,地里的庄稼还出不了穗头的话,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饲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质疑:
①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
②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
明确:“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对“成长”二字的理解,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启迪。
(3)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文章的主要写法。
(1)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想想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再和同学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描述了植物、动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的成长,脉络非常清晰。作者选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写出了它们成长的特点。)
(2)学生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2.快乐小练笔。
(1)夏天,你周围的事物还有哪些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
示例:夏天,苹果树也在快速地生长着,几日不见,豌豆大的小苹果就长得像拳头了;鸟窝里嫩黄的小鸟扑腾扑腾翅膀,一夜之间便可以飞出鸟窝去觅食了!
(2)想一想夏天里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积累关于农作物生长的农谚,了解相关知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苞、蕾、苔、藓”等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每段话的主要意思。
3.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课文叙述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我们的课题是“夏天里的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同学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威力:使人敬畏的气魄和力量。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
活生生: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8.重点指导写好“苞”“藓”“蔗”“谚”“瀑”五个字,掌握“蔗”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知道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秋天庄稼成熟,果园里硕果累累的图片。
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大屏幕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大家齐读这句话。(板书: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谁愿意说说。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1)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2)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3)它们都有什么变化?
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2.大屏幕出示: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快、很快、迅速)
3.因此,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4.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板书:绿蔓竹林高粱苞蕾苔藓有生命)
(二)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地、河、铁轨、马路、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相机板书: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相机板书:无生命)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指生读,解释: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板书:人赶时候、赶热天、尽量)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4)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板书:珍惜时间、抓住机会)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a)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
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分别指生读一句)
(b)拓展写一段话。观察夏天的事物,以第一句话为中心,写一段包含具体事物的话。
五、教师小结,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自由读,比较发现
1.让学生自由描写第四次幻想的内容,思考这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找“异”兴致很高,反复地读课文,比较后初步发现:①前三次幻想的是东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现了人物;②这次幻想出现了小女孩叫起来的语言。
2.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作提示:引发幻想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又发现了两点: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这次幻想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
二、体味读,比较提问
1.让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
①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吗?
③这次小女孩为什么要叫起来?
④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真的没有写吗?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到了理解,对前三个问题意见趋向一致,认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为无人疼爱,说明她内心孤独、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说明这个社会不但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就连亲人的疼爱也不存在,她的悲惨命运是一层层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教案设计》。对小女孩的语言,同学们认识到这是小女孩在极端恐惧和极度激动情况下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带着乞求和绝望。
但同学们对第④个问题争论不休。
2.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让学生把“奶奶”读成叫起来的声音,读得急促带着乞求。
三、感情范读,比较争议
对于第④个问题,范读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争议。有的认为,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幻想中飞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现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认为,课文写了小女孩幻想的破灭,她飞走了,就暗示她悲惨地死去了,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吗?因为她是在冷、饿、苦、痛中离开这个悲凉的世界的。
当然,这两种看法无需匡正,它是通过比较后对课文的理解。
四、扣结尾,升华中心
小女孩已经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是这黑暗的社会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问学生:课文到这里可以结束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又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上两节呢?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吗?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我体会,把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说,作者反复强调大年夜,是把富人们的花天酒地与小女孩的惨死作对比,说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有的说,新的一年来临了,小女孩本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可她却在新年到来之时惨死在街头。有的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可怜,没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那个社会是多么冷漠无情。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且这些“独到见解”,给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
从以上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和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最后一次幻想有没有写破灭的讨论。以前总要费时讲句义,学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这一次,我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这一教学是沿着“结论—思维过程—情感熏陶”进行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高中新生入学军训个人心得体会与感悟800字五篇2023-08-09 18:26:46
新学期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五篇2023-08-17 08:48:28
新学期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五篇2023-08-01 08:45:11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回顾教案五篇2023-08-12 13:54:02
小学二年级高效课堂语文教案指南免费模板2023-08-13 02:20:3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授课的模板高效教案五篇2023-08-09 16:56:00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8-11 06:00:18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17 19:27:40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06 09: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