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要求:
1、重温原文,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
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一个片断
3、注意用学过的手法刻画人物
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六、紧扣要点评改
作文完成了,你是否觉得意犹未尽?曹刿这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否在你的笔下更栩栩如生?同学们可以先自我批阅,然后再相互间交换修改,我们的要求是:
尽显原作精神,材料适当增删;
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突出;
谋篇布局合理,语言富有特色。
围绕这几个方面修改后,我们可参照下面几篇例文,在比较中提高。
《曹刿论战》改写(片断)
张思琦敖雪飞戴时敏
片断一
战国时期,齐鲁诸候争权夺势,齐国以强凌弱,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向鲁国发起进攻。(话外音)
(乐声响起。打出字幕,演员、导演等)
森森宫门内,鲁庄公正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这时,一人飞奔上前,道:“禀大王,宫外曹刿求见。”“不见。”庄公头也不抬,匆匆挥了挥手。“他是为战争而来的。”“快快有请。”庄公急忙转身,向宫外望去。
曹刿快步走进去,(远镜头)他步伐坚定,面色严肃。庄公满意地笑了,(近镜头)匆匆迎上。亲切地说:“咱们里面谈。”曹刿抬手:“大王请。”
宫内,两人密谈。
外景。马蹄声碎。人流滚滚直向长勺。突然,马蹄声戛然而止,人马停立于长勺一片宽阔的平野上。原来就为数不多的鲁军更是显得寥寥无几,庄公与曹刿一同站在最前的一辆战车上。远方是一块略微突起的小山丘,广阔的平野别无他人。鲁军知道,那块小山丘后是令他们心惊胆战的敌军。那儿显得格外阴森恐怖。风从那儿刮过,带来的不只是砂石,也似乎带来了丝丝缕缕的硝烟味。
片断二
五彩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迎接的百姓堵住了鲁国城门。海边,澎湃的浪花拍打着峭壁。郊野,闪烁的寒星点缀着长空。
一切都似乎特意安排过,一切都似乎为此刻蓄势良久。
长龙似的火把缓缓挪动着,高头大马上鲁庄公满面春色。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皱纹似乎也满载着喜悦,丝毫没有疲惫之意,丝毫没有往日颓唐的神态。在他身旁,一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的青年男子则一脸冷静,一脸沉着,他一声不吭地眺望着远方的山河。他想,祖国的江山终于有欢声笑语,终于镀上了胜利的光辉。
就要进城门了,拥挤的人群立即让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喧哗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议论。月光泻下,照亮了前方望不到头的路,洒在年轻人的脸上,他显得很平静。突然,他调转马头,快马加鞭地向远方奔去,千千万万的视线锁定在那远去的背影上。一位鲁庄公身边的御前侍卫企图把他追回,被鲁庄公阻止道:“由他去吧,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啊,像他这样爱国爱民而又学富五车的人少啊!”
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刿,他飞快地奔驰着,似风、似电,道旁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风驰电制掣般地向后飞奔。他闭上肯,那场大快人心的战斗又浮现在眼前。
片断三
鲁国的都城显得与往常一样,街市上的买卖吆喝声已变成了战前的议论声,人们的脚步也更快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鲁国的宫庭里,一个个臣子纷纷接诏进殿,也不敢像平时那样移官府步了,似乎有一场大战争要开始了。鲁国都城的城门守卫森严。齐国军队的马蹄声似乎越来越近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硝烟和鼓声中。
鲁庄公来回地踱着方步,他双眉紧蹙,忧心忡忡:(画外音)眼下齐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志在必得,我区区几万军队,如何能抵挡?看来一场浩劫在所难免了……
只见一中年男子,着一身白衣,从容走进来。庄公见此人剑眉高耸,目光炯炯,风度翩翩,暗自赞叹道:好气魄!
夕阳,秃鹰,风沙。
当风烟散尽时,一串震天的鼓声打破了残酷的宁静。
齐军冲进来,像海潮一般,数不清的人影,听不清的喊杀声。
鲁庄公的眼中弥漫着杀气,他紧握鼓槌,走向战鼓。
两军对峙,皆虎视眈眈。
“咚咚……”齐军擂起战鼓。
鲁庄公正欲下令,却被曹刿阻止了。
鲁国将士们见统帅不擂鼓,都感到纳闷,不明白为什么。
齐军见好久没动静,便擂起了第二遍鼓。
鲁庄公又欲击鼓,曹刿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镇定地说:“慢。”鲁军正欲攻杀,又被阻止了。怎么了?鲁国将士似乎忍不住了,手中的兵器微微抖动,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等一声令下好让他们杀个痛快。
齐军敲响了第三遍鼓,鼓声已没有先前那么洪亮。
“咚咚咚!”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来了,“杀——”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齐军扑去。齐军先头部队一下子被鲁军冲乱了阵脚。鲁军好似一支支锐利的长矛刺向敌人。齐军抵挡不住,接连败退。鲁军越勇。齐国后备部队见鲁军如此神勇纷纷逃跑,顿时乱作一团。齐军仓皇而逃。曹刿仔细看了看阵势,喊道:“追!”鲁军将士乘胜追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八、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6、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复习指南
一、字句理解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关键字:师:军队。伐:攻打。请:请求。见:拜见。
译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关键字:食:吃。谋:谋划。间:参与。
译句: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何必)要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关键字:鄙:浅陋无知。远:长远地。
译句: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长远地谋划(深谋远虑)。
4.乃入见。问:“何以战?”
关键字:入:进入。以:凭。
译句:曹刿于是进入朝廷拜见鲁庄公。他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呢?”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关键字:安:养。专:独自享有。
译句: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臣子。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关键字:惠:恩惠。徧:同“遍”,普遍,遍及。从:听从,顺从。
译句:小小的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关键字: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牺牲玉帛,这里是指祭祀用品。加:虚报夸大。信:信实(的态度),这里是指对神说实话。
译句:祭祀用的东西,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会用信实的态度对待神(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关键字:信:信用。孚:信任。福:赐福,保佑。
译句: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关键字: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情:实情。
译句: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合理裁决。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关键字:忠:尽本职。属:类。以:凭。请:请允许我。从:跟从。
译句: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点来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关键字:鼓:击鼓进军。驰:驾车马追击。
译句: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1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关键字:败绩:大败。驰:驾车马追赶。
译句: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将要驾车马追赶,曹刿说:“不可以。”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关键字:辙: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这里做动词,扶着车厢前的横木。之:代词,指齐军。
译句:曹刿下车,仔细察看齐军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然后登上战车,扶着车厢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
14.既克,公问其故。
关键字: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
译句: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取胜的原因)。
1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关键字:夫:发语词。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第二次。衰:衰弱,低落。三:第三次。竭:尽。
译句: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军),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16.彼竭我盈,故克之。
关键字: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故:所以。
译句:对方(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关键字:测:预测,估计。惧:害怕。伏:埋伏。
译句: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那里)。
1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关键字: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杂乱,远望他们的战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清明节主题作文200字左右10篇2023-08-14 06:57:34
初一班主任个人学期末工作总结范文五篇2023-08-15 16:29:20
班主任教育通用工作计划模板2023-08-09 01:23:02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讲评教案的设计五篇2023-08-12 23:38:26
六年级语文讲评优秀教案设计五篇2023-08-09 02:06:54
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的优化教学设计模板2023-08-17 05:57:00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8-11 06:00:18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17 19:27:40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06 09: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