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11 10:44:32 来源:高考在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 想当年 \\\' 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希望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

4、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5、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6、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解这些典故上,也变成了纯粹的历史故事的讲解。通过这些典故,学生的确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但是整堂课的败笔有二:一是朗读太少。应该让学生多读,以各种方式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的背诵;二是典故之间没有衔接。作者为什么由这个典故联想到另一个典故?如果能处理好这个衔接,我觉得不仅使整首词连贯了,作者的感情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