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02 08:26:00 来源:高考在线

《祭十二郎文》教案

知识目标

1.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

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

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与学之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反复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整体感知。

3.结合注释了解1-3自然段大意,点拨重难点语句,并略作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 就要学习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四、解题

1、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2、《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五、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1、注音。

闻汝丧 及长 不省所怙 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汝遽去 万乘之公 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

明确:

情: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六、点拨引导自读课文1-3自然段。

方法步骤: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点拨重难点语句 引导欣赏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

《祭十二郎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叙骨肉之情。

叔侄之间情同骨肉,亲如手足。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接着历数了韩家迭遭不幸,回忆了许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说的悲痛至极之语,写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继承韩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点拨:此段抒悔恨之情。

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七、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树读课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点拨学生自学课文4-12自然段 2、小结本文

教学步骤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继续指导自学4-12自然段

方法同上。

第四段: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第五段:在上段的基础上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段笔调低沉,抒情的气息亦愈加浓郁。特别是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 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六七自然段:两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自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第八、九自然段:以回忆的口气,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可以说是全篇中写得最平的,无论是用辞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第十自然段:叙后事之安排,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 进一步抒发了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内疚和遗憾。

韩愈在这里以两个“不能”而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夭殁的十二郎。于是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读完全文,我们仿佛看到未老先衰的韩愈正在十二郎的墓前对死者哀伤地叙说,边哭边诉,呼天抢地,神志惶惑,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第十二自然段:在表哀悼之情。

三、小结本文。

1、 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2-3)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文末)

2、写作特色: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祭十二郎文》知识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殁南方( )

②请归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呜呼哀哉!尚飨( )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⑦及长,不省所怙( )

⑧窆不临其穴(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遇汝从嫂丧来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C.虽万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阳省坟墓(shě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及长,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 )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

⑥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⑧窆不临其穴( )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没世、死

B.遇汝从嫂丧来葬      丧事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忧伤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敛不凭其棺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

6.选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吾往河阳省坟墓

汝来省吾,止一岁

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汝之子始十岁  长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

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

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

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

②如耿兰之报    然后惟其所愿

如不能守以终丧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

B.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也不相同

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

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

8.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未可以为信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而神者诚难明

③诚知其如此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11.下列红色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谨拜表以闻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闻

12.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赵悰妻父为钟凌大将,悰以久随计不第,穷悴愈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忽驰吏呼将,将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适极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帐,相与同席,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1.以下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族益相薄     轻视、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困乏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赠送

2.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悰以久随计不第

B.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3.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驰吏呼将

然所服故弊      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B.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也不相同

C.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不相同

D.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相同

②乃告之  虽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虽贫,不能无往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B.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D.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4.对下列'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B.众以帷隔绝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帐

E.州郡谓之'春设'者

F.赵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②'之'指代赵悰夫妇的是: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赵悰及第 B.及第之后

C.及第前后 D.及第之时

附参考答案

一.

1.①mò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②停、住下;③真实、确实;④继承人;⑤继承;⑥慰问;⑦墓地;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     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5.C

对科学的科学评判

高二(10)李童

时下,科学引起的技术革新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科学是把双刃剑',这是人们所公认的。那么,科学在有益于人类的同时,本身是否也包含着邪恶的成分呢?科学事业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量子物理学家费恩曼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记录了他探索这个问题时的所思所悟。首先,他认为科学知识能使人们做许多事业;但,'科学本身可没有带着使用说明'。的确,当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时,功劳应有一部分属于指导着我们的道德选择。佛经中有一句箴语:'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也同样能打开地狱之门'。从最早暴露科学两面性的'曼哈顿计划'到最近的克隆人事件都可以看出,科学恰似这把钥匙,在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这种意识,正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具备的。但接下来,费恩曼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科学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本身是一种价值。对于这种钥匙,用它开哪扇门的过程,本身已经有价值了。当人类用核武器互相威胁的时候,当我们为了'克隆人应不应该'而争论不休,最终立法禁止的时候,其实正在进行这个过程。我毫不怀疑,早晚有一天,当人们回顾科学带来的灾难时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中汲取了它的价值,获得新的发展,向人类理性的更高台阶上迈进了。

费恩曼的第二个观点是认为科学可以提供智慧和思辨的享受。我十分同意他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让各种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么科学家们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学习、思考就可以获得这种享受。而这往往是被终日忙碌于家庭与工作的人们所忽视的。

另一个不容低估的价值是科学改变了人对世界的概念。过去,在人的心中宇宙是固定的,经过漫长的时间后所有事件会重演,所有的人会复生。机械唯物主义虽然使人们抛弃了'循环事件'的想法,描绘出的图景似乎也是一种确定的东西。广义相对论彻底结束了绝对时间概念,而量子力学则终结了确定性,明示我们一切事件都是建立在'几率'上的,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各种现象。在不断探索的旅程中,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已经变为了现实。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更深、更美妙的神秘,'是一种近似宗教的感受'。没有科研经历的人大概不会有这种感觉,可虽然如此,我想我能明白他的意思。每当我在书店里走过一排排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化学分析的书籍时,都会有一种激动和朝圣一般的虔诚,尽管我一本也看不懂。那时我总觉得在我面前的不止是书,更是人类辉煌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对科学的了解仅限于课堂和一些科普著作,但我已经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伟大,这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不太能用语言表达的。我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把科学作为一个事物,而不去更多的思考品味的话,将是他一生的遗憾。从这点上说,科学的巨大魅力也是它的价值之一。

文中阐述的最后一个观点,稍稍有些间接。费恩曼认为,科学家的无知、疑惑、不确定的经历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史上,完全确信某种理论而不留任何余地的科学家结果几乎都是无一例外的保守、错误,甚至影响科学的进步。当我们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便开始找到了发展自身的道路。在此,我惊讶于费恩曼的丰富联想:民主制度即由此缔造。他称这是'纠偏的方法'。正因为没有一个人绝对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才有民主制度来保证新的想法产生、被尝试,并在必要时被抛弃。这段内容我反复读了几遍,真正明白后我顿觉费恩曼思想之深刻。思想自由,承认无知是伟大进展的基石。这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上是一致的。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国家如果首先不具备科学的精神,不能深入认识科学的价值,是绝对不能取得较大的发展的。只把目光投向科学的应用性、实效性, 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

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费恩曼从理性的角度对科学的价值作了一个具有科学的严谨态度的评价。这评价对于当今充斥着'科学的威胁'、'科学理论的终结'观点的社会,值得深思。

【评语】

《对科学的科学评判》是一篇读书心得,作者谈了她读美国量子物理学家费恩曼《科学的价值》一书的体会。文章采取边介绍、归纳作者观点,边谈自己阅读心得的方式,每介绍一个观点,习作者就谈这一观点的指导价值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井井有条,又颇具个性。特别是写自己徜徉于书店那书海之中的感受,既是对费恩曼的理解,又是习作者思考的收获,同时也印证了费恩曼的观点,构思巧妙且逻辑清晰。可以讲,全文充满了睿智和灵气,是一篇耐读的好文章。

《祭十二郎文》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二、简答、翻译题:

13、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14、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

15、文章写少者、强者殁而长者、病者存,申写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

16、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

17、翻译下列句子(第3题为划线句):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①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土,则如之何?”王曰:“己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