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
板书或投影生字和易错字词正音正字
社稷粢盛桀纣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獭
鸡豚狗彘庠序孝悌
三、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第一部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苟: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部分:
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不可胜诛:“胜”,尽。不能杀尽。
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仓廪实,府库充: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莫以告: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
第四部分:
从而刑之: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
焉:疑问代词,哪里。
乐岁、凶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驱而之善:引导他们向善。
奚暇治礼义: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盍反其本: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树,名作动,种。
衣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
百亩之田:相当于现在三十亩左右。
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论民本》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孥(nú) 粢盛(zī chéng) 庠序(xiáng) 思戢(jí)
B.邪侈(chǐ) 茕独(qióng) 勿施(wù) 鳏寡(guān)
C.哿矣(gě) 糇粮(huó) 鹯也(shàn) 走圹(kuàng)
D.爰方(yuán) 戚扬(qī) 仓廪(lǐn) 狗彘(zhì)
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爰方启行(爰,于是)
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
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
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兽之走圹也 B.思戢用光
C.是罔民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解析:B.“戢”通“辑”,和睦。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D.“颁”通“斑”。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驱而之善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B.斯得天下矣 弓矢斯张
C.为渊驱鱼 民为贵
D.及陷于罪 爰及姜女
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
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而民莫之死也
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D.于王何有
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树之以桑 老者衣帛食肉
B.死其长矣 莫之死
C.从而刑之犯 罪人不驽
D.无夺其时 王如善之
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载胥及溺
(2)所欲与之聚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虽欲无王,不可得矣
8.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句式的特点。
(1)则诸侯皆为驱矣。
(2)此之谓也。
9.仔细阅读这一段文字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孟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他的主张的?
7.答案:(1)到 (2)想得到的。所字结构,要解释成名词性结构 (3)厌恶 (4)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8.答案:(1)那么,诸侯都被他所驱使。 被动句,省略句。
(2)说的就是这个了。 宾语前置,或倒装句。
9.答案:(1)“仁义”是得民心之道。
(2)首先,用“桀纣之失天下”的史实作为反证,接着用“水”向低处流、野兽奔向旷野、水獭驱赶鱼、猛禽驱赶鸟雀、桀纣驱使百姓等打比方;然后用治病得积蓄艾草来说明积德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诗经》的诗句作为总结。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5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犹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 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
C.国之大禁 大禁:重要的禁令。
D.于传有之 传:解释经义的书。
11.对下列四个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七十里 方:地方。
B.不亦宜乎 宜:合适。
C.臣始至于境 始:初,刚。
D.有诸 诸:兼词,可译为“之乎”。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
1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4.本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了两方面的对比,一是用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对比,一是用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对比。
15.孟子在文中要求统治者( )
A.要有保民思想。 B.要实行仁政王道思想。
C.要和人民利益与共,爱民。 D.要与民同乐。
10.解析:D.传:此处指记载史实的书。
答案:D
11.解析:A.方:方圆。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参考答案:两个“是”用法相同,指示代词“这”;两个“其”用法不相同。第一句的“其”,副词,表疑问;第二句的“其”,代词,表指代。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与民同之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为阱于国中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要注意对比对象的正反关系。
参考答案:齐宣王之囿 文王之囿 齐宣王之囿不与民同之 文王之囿与民同之
15.解析:文章从始至终都在强调人民的利益,要统治者关心下层百姓。
答案:C
二、语言运用
16.仿照下列例句,以另一组事物重写一组句子。
例句: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解析:参照高考标准,要求按照例句结构,有排比,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要恰当。
答案:略
我创新 我超越
17.有论者认为:“总观孟子的民本思想,实概括现代民主思想的一切:孟德思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平等、博爱,林肯不惜南北一战所换来的民有、民治、民享,国父集中外大成所首创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老子的小国寡民……。成为理想的追求,或是进步的建设,皆离不开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范畴。故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保姆,也是世界先知先觉的革命导师。”
那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论断?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你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略
相关文章
西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1:39
内蒙古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50:37
青海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9:36
新疆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8:39
云南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7:34
山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6:23
宁夏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5:24
陕西高考各个大学录取分数线排名表和最低位次2024-06-13 17:44:26
法制初中演讲稿800字2023-08-09 00:20:03
最新体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五篇2023-08-11 03:57:51
《读书与做人》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0篇2023-08-09 06:43:04
祸兮福兮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05 10:05:49
春末闲谈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01 21:54:39
春末闲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02 16:17:14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2023-08-11 06:00:18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17 19:27:40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06 09: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