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生命之线沪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14 20:15:32 来源:高考在线

《生命之线》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分别在文中的含义,掌握线索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对生死与共精神的赞美和对勇于探险的执着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分别在文中的含义,掌握线索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死与共的同伴精神的赞美和对勇于挑战探险精神的执着追求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出示带有绳索的登山图片,登山绳索的作用:不至走失,相互关照

2、今天学习的课文《生命之线》,记录了一次真实的登山遇险记。请同学自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围绕绳索经历了怎样的事件?

(2) 题目“生命之线”中的“线”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 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一样吗?

二、 理解情景危急

1、自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

1-6 遇险的经过

7-8 回忆之间的经历

9-12 互助脱险的经过

13-14 化险为夷的结果

15-16 这段经历的影响和感悟

2、文章以“生命之线”为题,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说说其中的“线”字有怎样的意味?“线”字用得是否恰当?

线:细——弱——险

(1) 环境:圈划文中表现环境危险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2) 处境:圈划文中表现处境危急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 心理:圈划文中表现“我”遇险时心理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明确:“生命之线”营造了生死抉择之际一线生机的紧张感,即扣人心弦又紧扣主旨

三、 理解“绳索”、“生命线”与“生命之线”的异同

1、圈划文中提到“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语句,思考:“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在文中的含义相同吗?

如果相同,说明相同的理由。如果不同,说明其间关系。

2、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

3、小组讨论(重点品读第1-9小节中的关键语句)

4、交流并明确:

(1)“绳索”是物质的,可以导致死也可以导致生。

1-6 小节中的绳索:拽入噩梦,导致遇险(铺垫)

7-8 小节中的绳索:队友抛弃,险酿悲剧(反衬)

9-16小节中的绳索:同伴相助,助我脱险

(2)“生命线”就是绳索,但更侧重于强调绳索对于登山运动员的生死关系重大,出现在文章第一小节为下文的遇险埋下伏笔。

(3)“生命之线”不同于作为物质的绳索生命线

第九小节中:

“我看到那根绳索,它垂挂在冰峰上,似乎在向我暗示,生命之线还在。”

说明生命之线不等同于“绳索”

5、文中的“生命之线”并不等同于绳索、生命线,那么“生命之线”究竟指什么?

要点:生的希望、同伴帮助、信赖

强调:生命之线的意义是双向的,我与马尔是相互关心的。

四、 深入理解主题

1、使我最终脱险的究竟是什么?

强调:不是绳索(生命线),而是生命之线——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精神

2、在理解“生命之线”的意义的基础上,阅读文章13-16小节,说说“生命之线”的对“我”而言除了帮助我脱险还有什么影响?

(1) 思考13小节的环境表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 如何理解作者经历两场生死考验之后依旧迷恋登山的心理?

《生命之线》练习题

1.课 文写了那个事件? 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有哪些人 物?

登山运动 两次

第一次:1985年 “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 “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 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 待?

第二次 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来源:学科 同 异

合作伙伴 对同伴的态度、行为 结果

第一次 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 西蒙 砍断绳索 栽入冰隙

第二次 马尔 救助、劝慰 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5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1、 没能够让学生读起来。

自读课和讲读课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更多的时间应该由学生来掌握,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阅读文本,才能够沉浸文本,将作品最感人的、最有亮点的内容读出来。本课所表现的特殊长场合下、特殊人物间,所呈现出的特殊心理、神态、外貌,由于没能让学生自己好好读而错失了深入理解的机会。将学生朗读的时间“扣死”了,是本次教课最大的败笔。

2、 立意拔得过高。

将“生命之线”的第三层含义理解为“征服自然”,既过于“刻意”又不符合现实。人

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不能也不可能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保护自然。本文的主旨细想来,“生命”两字应该源于一种“热爱”,对生命、朋友、事业的热爱。

3、 基本功不扎实。

首先,对于文体把握不够准确,误将“小说”体裁中的“情节”一词用于散文中;其次,

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讲授时有错误;最后,对于教学目标中重点和难点的制定也有待斟酌。应该“以学生之难而难,以内容之重而重”。

导师团两位老师对我此次讲课的批评让我自省了许多。你想要让文本内容来打动学生,你自己有没有先被打动?你想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来提高写作,学生有没有沉浸文本?许老师和沈老师的专业知识让我这个后生晚辈十分佩服。两位老师真正是站在将语文美丽传递给学生这样最质朴的角度在教书,值得我好好学习。

有幸能够成为指导团老师门的学生,听君一席话,多年来教学至今步入的一个死胡同稍稍透出了些光亮。想要能真正跨过这道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