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专业排名 专业介绍 大学介绍 大学排名 大学分数 全国高校 考试讲解 高考状元 高考志愿

荔枝图序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07 07:39:13 来源:高考在线

《荔枝图序》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对照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等。

3、思考文章是如何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2、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3、相关背景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帷盖( ) 枇杷( )( ) 红缯( ) 瓤肉( ) 紫绡( )

橘 ( ) 醴酪( )(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之 其实过之 命工吏图而书之

而 一日而色变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实 实如丹 其实过之

(2)词类活用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古今异义

色香味尽去矣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怎么围绕说明对象说明的?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参考译文:荔枝生于巴郡三峡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是青色的;花像橘子的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壳如红色疙瘩绸;膜如紫色的绸缎;果肉晶莹洁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要超过它,若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变了,两天香气变了,三天味道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部都没了。

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太守(忠州刺史)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荔枝图序》原文和译文

原文:

荔枝生巴峡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③。叶如桂,冬青④,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①选自《白香山集》。

②【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③【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④【冬青】:冬天还是绿的。

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者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荔枝图序》教学实录

师 (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

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

生 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

师 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

生 扬长避短。

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

师 我非常赞同你们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

生 藏起来。

师 藏得久了,缺点就——

生 没有了。

师 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

2

师 你们见过我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

生 就是知识……才华……本领……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

师 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纶”。

生 学问就是勤学好问。

师 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

生 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

师 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老师的意见,(投影)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

生 老师说的。

师 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 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

3

下面学习《荔枝图序》。(图片)见过荔枝没有?

生 见过。

师 见过荔枝树没有?

生 没有。

师 (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 (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 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 吃。

师 “不辞”呢?

生 不推辞。

师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

生 (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 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

生 骑兵,骑马的人。

师 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

生 送荔枝的。

师 《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

生 白居易。

师 字——

生 乐天。

师 号——

生 香山居士。

师 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

本课的学习方法是——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 父子换位。

师 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

(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

4

师 (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

生 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

师 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

生 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

师 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

生 如桂树的叶子。

师 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桔子一样?

生 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

师 “春荣”,春天很繁荣?

生 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

师 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

生 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

师 “簇”是什么样?

生 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

师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 ……都是丝织品。

师 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 生 (齐)lào。

师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 这样……那样……互相……

师 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

生 查字典。

师 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

生 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

师 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

生 就指上面那些。

师 上面那些什么?

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师 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

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

师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 不是,是画工。

师 现在叫什么?

生 画家。

师 “图”是什么词?

生 动词。

师 “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

生 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

师 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

生 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

师 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 《荔枝图序》。

师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

生 “wèi”……“wéi”……(又有争议)

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

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

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 发现过。

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

生 (再读)

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

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

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

生 (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

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

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师……女老师……

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

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靠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

5

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 (抢)是牛顿。

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 (齐)瓦特。

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 没有。(面面相觑)

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 想。

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 有……没有……(有争执)

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 问。

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

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 (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 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

生 气候变化了……环境变化了……被人类破坏了……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 没有。

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那查什么?

生 查书。

师 还能查什么?

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

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

生 上网搜索

师 用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 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 礼貌。

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

生 (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

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

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

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 著名气象学家。

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

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 生 能。

师 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

生 不能。

师 “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生 有聪明才智……勤奋……有学问……

师 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

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 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生 哇!(惊叹)

师 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

6

师 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

生 我们。

师 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得多,更利于你自学。

好了,这一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掌声)